-
1 # 海洋天空啊
-
2 # 嫩江平原張秉俊
前一個回答很好,我完全贊同,但還是要說幾句。練氣功‘氣感’絕不是目的,因此不要追求。
氣感多是練氣功時氣走的通道受阻產生的反應。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有的地有方刺痛,或癢,或跳……手掌或指尖發紅,身體有熱感等。
集氣衝關,開疆破土,要不斷的開啟身體許多重要竅穴,功力才能提升。這時的氣感身會強烈些,身體發熱是常見的現象,我練到氣入骨髓時,氣在脊柱裡面走遇到阻礙,區域性出現如菸頭燙那種強烈感覺,好在時間短暫就過去了。疼也是常見的現象,氣進入腦內時某個竅穴有開啤酒瓶蓋的感覺,疼的厲害,我不得不停止練功,第二天練功氣才透過去。
練功不會總是舒舒服服的,功要進展,特別是進展快時會有比較強烈反應的,這其中還有排病反應,有時也是很強烈的,練功者要有心裡準備。
-
3 # 靜中乾坤大
人體經絡敏感程度分為極敏感型、敏感型、一般型和遲頓型四種。經絡極敏感型的人,無論是接受氣功外氣治療,還是學練氣功,都極易體會到得氣及八觸等感覺,這類人習練氣功,氣感出現快,容易收到較佳練功效果。經絡敏感型的人,與經絡極敏感型人相比,在氣感體驗上稍次之,練功時日不長,即可快速上功,體驗到種種氣的玄妙。一般型經絡的人,練功要刻苦,練功時日要長一些,才能慢慢地一點點地嚐到氣功種種玄妙感覺。最後一種是經絡反應遲鈍型的人,對這類人建議不要學練氣功,可以學練一些諸如太極拳、形意拳等武術拳種。因為這類人練氣功很難練出氣感,練功挺長時日,沒有多大感覺,這類人大多是中斷練功,半途而廢。
欲想快速得氣,只有刻苦練功,捨得吃苦,不可偷懶。除此之外,平素多作雙掌勞宮開合動作。雙掌十指尖相對,做開合動作,也對早日得氣有益。
-
4 # 草堂禪趣
氣功是中國文化瑰寶,氣功對中國修心、養性、養生和健康方面有些極大的文化貢獻。在千百年漫長的華人文歷史中給無數的修行、養生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健康支援。
氣功文化,其實在中國文化中,發源很早,在秦漢時期,就有這方面相當寶貴的資料和文獻,來具體地指導人們怎麼修煉氣功,達到身心健康快樂的目的。
像中國醫學根源、《黃帝內經》、經絡學,這些古文化一直得以延續、傳承下來,其中也有這個氣功學的神秘內幕。
修煉氣功,完全可以健身。怎麼修煉,才能有氣感呢?
你就這樣做:
開始就用數息的方法來煉氣功。就是數著你呼吸的次數。只數著呼氣,不用管吸氣,只數著每次呼氣,從一數到十。然後,在從一數到十。意識守著下丹田地方。
開始修煉,打小坐,數三、四組的呼氣,就行了。從每次五分鐘時間開始,打小坐。
每過一週時間,加修五分鐘時間。先這樣培育習慣。
過不了多長時間,身心就適應,安住下來。一個月後,第二個月的時候,就會有很強的氣感。
到了第三個月時間,你打坐修煉氣功,就可以修得專注、喜悅起來,身心安適,也許可以打坐將近一個小時時間。這時,氣感就會相當強。
-
5 # 逍遙谷逍遙
氣功一詞是在八十年代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股氣功熱。當時是魚目混雜,懂的和不懂的都出來教功,所以才有氣功這個詞出現。那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出現一些所謂的氣功大師,有的還成了邪教的頭目,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是有多種深層次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現一段氣功熱。這些大師們,對佛、道、儒家的東西一知半解,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可能按觸過佛、道、儒的書。可能看過或者煉過一些道家的功法。出來教人可能收到一些養生效果,人們透過長期堅持起到一些作用。所以社會上就颳起一陣子氣功熱。
其實古代不論佛道都沒有氣功一詞,道家叫內丹功法,密宗也有一套佛家的功法。對養生來說都是很有效果的。今天談一談道家修煉的最基礎的功法,就是靜功,當你能夠除情去欲,在工作之餘,找個清靜之地,靜坐一段時間,你身體肯定會有好的變化,過去的一些慢性病也可能就此消末了,這是個非常好的養生方法。
如何靜坐,首先排除雜念,妄念來了,做不理它的功夫,即不要跟著妄念跑,也不要壓制它,妄念一來就是一覺,不理它,慢慢妄念就少了。靜坐剛開始時不一定要雙盤,怎麼舒服怎麼坐。開始要凝神調息,心神注在下丹田,女同志注在雙乳中間膻中穴這裡是女子的丹田。然後將呼吸調整到細長慢均微,最後達到胎息狀態時,體外生機進到休內,虛空與人體進行能量交換虛空中先天一氣進入體內,將其保留在體內。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好。一些慢性病肯定會好。只要你能堅持下去,效果一肯會出現。這裡沒有氣沉丹田之說,不要用意念去想氣沉丹田,先天一氣進入體內,自然與體內真陰真陽運化。只要你凝神靜氣就可以了。靜功不會出偏的。只要記住口訣,凝神調息,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本人認為,有氣感需要三方面的條件:第一,天賦。你一定聽過一起練氣功的人說過:一般小孩子的氣感比較強。而且有些人剛練不久就有氣感了,可是有的人練了一輩子始終沒有氣感!第二,得法;如同學習要講究方法一樣,練氣功也要有方法,首先能真正理解書中的內容,而且能悟出書中沒有的,再就是最好能師從於一位名師。第三,努力程度。任何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成功必須比別人多付出。上述只是本人的一點看法,希望對你有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