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心成蔭

    謝林和黑格爾的哲學當然是極為深刻的。但他們沉迷於抽象的概念之中,以至於他們的哲學在常人看來十分虛幻,脫離實際。謝林和黑格爾不考慮客觀事實,強行用他們的哲學來解釋世界,也使得他們的自然哲學破綻百出,嚴重違背自然科學,為科學家們所唾棄。

    叔本華認為真正的哲學源於生活本身。他坦誠地指出著人類生存的切膚之痛,並積極尋求解除煩惱的方法。正因為他的哲學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因此他的著作(尤其是《人生的智慧》)能夠在非哲學專業人群中廣受歡迎。尼采、柏格森乃至後來的存在主義者都是沿著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開闢的這條道路走下去。

  • 2 # 自然法則是真理

    叔本華沒讀懂黑格爾的辯證法。其實黑格爾整本(大)《小邏輯》都在講他的絕對理念。一種複雜的客觀理念(實在)。

  • 3 # 一老沈一

    (黑格爾)

    這是個多少有些八卦的話題。為什麼叔本華那麼討厭黑格爾呢?大約責任不在黑格爾,而在叔本華自己。

    一,其實,叔本華和黑格爾前世無冤後世無仇——黑格爾大叔本華18歲,1770年生於斯圖加特;叔本華則出生於但澤一個富商家庭,但澤就是現在波蘭的格但斯克——這兩個地方離的遠著呢。 (叔本華)

    二,黑格爾在班堡當報紙編輯的時候,出版了我《精神現象學》(1807);在擔任紐倫堡預科大學校長時,出版了《大邏輯》(1812-1816);到海德堡大學當哲學教授時,出版了《哲學全書》(1817);任柏林大學教授後,出版了《法哲學原理》(1821)。黑格爾是1818年到柏林大學任教的,早叔本華一年,他當時已經名聲鵲起,1830年任柏林大學校長,1831年死於霍亂。

    三,叔本華1819年進柏林大學任無俸講師——就是編外授課。先後兩次講課都不成功,於是自行離開了學校。這兩個人在短暫的同事期間,好像沒啥交集,更沒發生過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是否相識都大可懷疑。關鍵在於,黑格爾是個“書呆子”型的學者,羅素說他泡在學校裡一生沒啥大事——各種傳記裡都沒有黑格爾和別人紅過臉鬧過意見的記錄。黑格爾也不是那種文人相輕的性格,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威望已經如日中天,犯不上與不起眼兒的“代課”老師“相輕”。 (費希特)

    四,後來的不少哲學史學者和傳記作家們,認為叔本華“仇恨的種子”是從他到柏林大學講課之初“種”下的。羅素說,叔本華“竟自負到把自己的講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他既然沒能將黑格爾的聽講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講課”。據說,叔本華的第一堂課只來了六個學生聽講,後來就剩了兩三個,再後來就沒學生來了。他第二次開課也是如此,於是不得不離開學校。又據說,叔本華離開時曾憤懣地說:“真正智慧的人反而得不到讚賞”。這能用“羨慕嫉妒恨”形容麼? (謝林)

    五,叔本華倒不是隻對黑格爾這樣。他是德國另一個哲學家費希特的學生,後來對自己的老師也是一副不屑的表情。還有一個謝林,也是當時有名氣的哲學家,叔本華同樣看不上。對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他都一言以蔽之地稱之為“哲學的空談家”。這種仇恨延續到他的晚年。 (羅素)

    六,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論自然中的意志》(1836);《倫理學中兩個根本問題》(1841);《附錄和補遺》(1851)。他說,自己的哲學有三個來源——康德、柏拉圖和公元前七八世紀印度哲學的《奧義書》。後人看來,他的思想和康德、柏拉圖沒啥關係,而是更多受了《奧義書》影響。如果說到哲學上的貢獻,叔本華和黑格爾應該是“雲泥之別”了,他比費希特和謝林也差很多。基本上,叔本華說不上有什麼哲學上的建立。突出特點是他的悲觀主義和對婦女的蔑視。再就是他的意志至上學說,透過尼采,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強調“意志”,是19世紀和20世紀許多哲學的特徵,這是從叔本華開始的。比如尼采、柏格森、詹姆斯和杜威等等。羅素對此十分不以為然,他評價的很直白,認為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和尼采的“超人”哲學,都屬於站在世界極少數人一邊兒的“恬不知恥”的哲學。

  • 4 # 樂活光陰

    這是生命本能的正當防衛,或揚棄!

    叔本華是現代生命哲學的“啟蒙者”、開創者,黑格爾是中世紀神學的“總結者”、集大成者。

    叔本華的哲學,是標誌著西方知識精英開始虛心轉向東方哲學的開始,是突破暗黑中世紀神權專制教條的先驅!

    如果有興趣好好看看西方哲學史,特別是現當代的西方哲學思潮,有幾個是繼承了黑格爾的,都是其思想的反叛者,批判者,由此發展出鮮活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語言哲學等新的思維模式。

    十九世紀是人類文明大解放的時代,黑格爾卻死抱住陳腐的殭屍,讓“上帝”以“絕對觀念”的名目重新復活,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曙光背道而馳,只專注於裁剪“教皇的新裝”,給人類文明重新套上“枷鎖”,臣服於他們的“主子民族”,肆意滅絕他國一切異質文化。

    華人由於上幾代人的“選擇性盲區”,導致不理解世界哲學新思潮,固化於老黑的忽悠洗腦語境裡,遺害無窮!

    叔本華等一眾新銳思想家對黑格爾的厭惡更多的是出於哲學革新的要求,不宜理解為義氣之爭!

    站在生命學的立場上看,黑格爾徒然製造固化思維的“腦矢”,而且是整了一座“大fen堆”,《易經》與《道德經》多麼玲瓏剔透、洗淨塵渣,大道至簡!

    樂活點評,一起學習,共勉!

  • 5 # 靈韻之拈花一笑

    叔本華為何不待見黑格爾?

    回答是:叔本華覺得黑格爾的哲學理論詞藻華麗,沒有思想痕跡。是為德國貴族們服務而受貴族們支援出名的官方哲學。而自己的唯意志論不比黑格爾差卻沒他早出名。

  • 6 # 史林夜光

    叔本華不待見黑格爾是有道理的,但也是不夠正確的。縱觀西方思想史,西方的思想是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發展的。黑格爾是傳統理性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叔本華是非理性主義新思潮的開啟者。叔本華否定黑格爾是一種思維的進步和完善。理由如下:

    1.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是對自然,社會,歷史等外在世界的一種抽象。黑格爾是深刻的,是充滿辯證法光輝的,但卻是狹隘的,整體顛倒的,他只關注人的認知,而未關注人的情感,意志,未關注生命,未關注人的生活,正是叔本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敢不待見黑格爾。

    打個比方,黑格爾和叔本華都在挖三口井(認知,情感,意志三大領域),黑格爾在認知領域挖井很深很深,但情感意志這兩口井很淺,而叔本華在意志情感這兩口井挖得很深。

    2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始祖,把“求生意志”當做本體,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總體來說,他開創了新的領域,對以後的尼采,弗洛伊德,直至後來的存在主義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關注生命,關注人的體驗,關注生存狀態,是感性的,真實的,讓人喜歡的,讓人陶醉的,但是叔本華缺少了理性的深刻,完全否定黑格爾也是不正確的。

    3讀黑格爾猶如喝一杯苦澀的咖啡,有些苦,但是現實,是世界的真相;讀叔本華猶如聽著一首悲情的音樂,吃著一口怪味兒糖,感覺與眾不同。

    總之,思想在不斷否定中超越,思維在不斷否定中開拓,感謝兩位哲人,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天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C羅取得歐冠三連冠,是否意味著他歷史排位趕上甚至超越梅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