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離離

    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撐起“父親”這個稱號呢? ---是枝裕和

    為人父母是一項職業,也是世界上唯一能不透過崗前培訓就上崗的職業。因而在父母在職期間,父母的能力和教養都會體現在他們的作品—孩子身上。

    記得邁克·貝克特爾在他的書中寫到:無論父母怎樣教育我們,我們還是會透過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來學習與人交流。我們的潛意識相信語言,但更相信行動。而且因此我們會發展形成一套“預設設定”,向父母那樣迴應對方。

    有很多的人在童年時期經受過不合格的父母不合理的對待,因此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極力想要擺脫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自己有和客觀全面的認識,那麼可能會成為自己孩子喜歡的父母。如果沒有,那麼對於自己的孩子,他們的角色也無異於自己的父母。

    在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中,良多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他童年時期過早地失去了母親,而父親又染上炒股賭博,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固定的住所。這點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本身已經是不利因素,加之,父親喜歡喝酒,更喜歡酒後發酒瘋,用暴力解決他看不慣的事情。

    良多對此是痛恨的,對於這樣一個沒有責任性的父親是充滿厭惡的,他拼盡全力,考上了很好的大學,也順利進入了一家知名建築公司,拿著高薪,住著高階公寓,有著不菲的收入。

    他穩重卻也自負,嚴格且強勢,事業心強並積極進取,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儼然一副精英的派頭,在某種意義上講,良多是成功的。

    於是,他想把自己的這些都複製貼上到兒子慶多身上,但是,很遺憾,慶多在性格上就跟他有很大的出入。如果說抱錯事件沒有暴露出來,那麼這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倒也平靜。

    因為當年護士“怨念深重”,出於對良多家的羨慕妒忌恨,把他家的孩子跟雄大家的孩子琉晴做了交換。這件事在六年之後被暴露,兩個家庭發生了不小的地震。

    那麼,是根深蒂固的血緣關係重要,還是朝夕相處的感情能勝出?

    一向感情淡漠的良多,聽了公司領導的建議,爭取兩個都要。在他看來,雄大一家經濟條件不好,夫妻都沒有正式的穩定工作,孩子比較多,沒有足夠精力照料。

    而自己家剛好相反,因而他認為,只要給對方家庭一部分錢,就可以把兩個孩子都歸為自己所有,就像一個物件一樣。他只是想擁有,並不能保證自己能付出多少愛。也不管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齋木一家自尊的肆意踐踏。

    但正如雄大的妻子尤佳里說的那樣:只有沒有感受到與孩子羈絆的男人,才會去糾結能不能像以前一樣愛著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

    雄大與尤佳里夫妻,雖然在經濟上不如良多家,但是他們更懂怎樣愛孩子,陪伴他們,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並盡力地去滿足他們。

    比起良多能完成價值幾億的建築,孩子們更崇拜能給壞玩具重新賦予生命的雄大;比起那整潔有序賓館似的家,孩子們更需要一個能自由玩耍無所顧忌的窩。比起高檔的玩具和彈鋼琴,可能玩束手的老式遊戲機更讓人著迷。。。。。

    書中最讓我淚目的有兩個場景:一是慶多在某個清晨,從自己不熟悉的尤佳里的家裡醒來,一個人茫然無助地坐著那裡望著窗外,孤單瘦小的背影,似乎在求索本不屬於這個年紀所需要承受和思考的述求。

    還有一個是琉晴,同樣的在一個自己陌生的家裡,跟良多和綠折騰打鬧,歡樂和諧,其樂融融。躺下來睡覺的時候,還能高談闊論,口無遮攔,卻唯獨不提跟自己生活了幾年的養父母,只是到最後實在是忍不住思念的情感噴湧,才哭著說想爸爸媽媽了。

    一個是從敏感,怯懦變得越來越勇敢獨立,一個是從天性桀驁,倔強到越來越脆弱,懂事。

    不管是慶多還是琉晴,都是在逼迫中成長,變得越來越不是自己了,他們都試圖在迷失中找希望,在壓抑中變堅強。交換父母,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去另外一個陌生家,將認識才幾個月的叔叔阿姨為爸爸媽媽,這就像是一個遊戲,卻牽扯著血和肉。

    在經歷了降職,夫妻冷戰,以及被曾經瞧不起的齋木一家鄙視,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琉晴,也使盡渾身解數要逃往養父母齋木的家,到最後當看到慶多為自己精心準備的父親節玫瑰花手工以及以他的視角,偷偷的給自己拍的照片的時候,良多才真正的明白了:

    一切都可能會改變,唯獨慶多對自己那深深的,純純的愛。與自己的過往握手言和,對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苦和難釋懷,才是真正的強大。

    血緣關係不可改變,但有時候這僅僅是生物的一種意義。而朝夕相處所衍生出來的感情,猶如那枝枝蔓蔓,是一生的依賴和羈絆。

  • 2 # 側耳傾聽me

    如父如子電影沒看,看了原著,看完原著,也沒想著去看下電影

    如父如子正本小說沒有大起大落,小衝突都甚少

    卻能讓人耐心的看他娓娓道來,過程也不曲折,兩個因出生時,醫院方面的原因,導致身份互換,在6歲那年發現了,雙方家庭開始有了基礎,孩子們互換生活,最終迴歸各自家庭,兩個家庭之間慢慢的融合,甚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臺演講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