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到,明朝興起於流民,最後滅亡於流民。明末的農民起義幾乎都是流民起義,譬如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末期的統治者不能很好的解決大規模的流民問題,導致很多流民處於生死線上,不起義根本就沒有活路,這是明朝統治集團自己釀下的惡果,是他們的執政出現了大問題,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朱元璋劇照)
流民並不是明朝所特有,歷朝歷代都有流民,不過流民問題在明朝表現的尤為突出,特別是明朝末期。
一、躲避戰火形成的流民。
元朝末年,由於苛政賦稅和自然災害形成了大量的流民,流民在各地起義導致新的流民產生,朱元璋正是利用元末的流民起義,建立了大明。在靖難之役中,戰爭所經過的區域也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二、土地兼併,賦稅沉重形成的流民。明朝在建國初期的時候,賦稅負擔比較輕,流民非常少。但到了中期以後,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導致出現大量的失地農民,很多人成了佃農,靠租種土地生活,沉重的賦稅使他們生活出現了大問題,有些百姓就攜家帶口出走成為了流民,他們到原來偏僻的山區,有少許肥沃的土地,不用繳納賦稅,日子過得比租種別人的土地要好。
三、自然災害形成的流民。明朝時期是歷史上記載自然災害最多的一個王朝,有1100次之多,居然佔了中國歷史記載災害的數量的近三分之一!這裡面也是有水分的,有些是官員謊報自然災害,讓中央免稅,私底下繼續收農民的稅,中飽私囊,地主和官僚相互勾結。(小冰河時期圖)
根據明朝各個時期流民的不同,處理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
明朝初年,朱元璋深知流民的危害,採取了非常輕的農業稅收政策,吸引大量的流民耕種土地,為了穩固農民耕作的積極性,朱元璋對曾經的戰爭區域、自然災害區域免除了很多賦稅,目的就是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為了穩固農民,避免產生過多的流民,明朝初年的戶籍政策是非常嚴格的,不能隨意遷徙,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避免產生大的流民。在當時的發展來看無疑政策是對路的,此後的幾代皇帝遵循了朱元璋的政策,沒有什麼大的流民產生。
明朝中期後,局勢發生突變,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失地農民急劇增加。明朝初年建立的軍屯制度和商屯制度在明朝中期崩潰,王公貴族、官僚、軍官、監軍太監層層盤剝軍屯人員,侵佔軍屯的屯田,屯田軍士沒有活路只好逃走。明朝政府發的鹽引是食鹽專賣的憑證,貴族官僚競相控制,倒買倒賣,從中牟取暴利,商屯制度破壞殆盡。流民遷徙到了歷代王朝未曾開發的山區,開墾土地自力更生,不用交賦稅,形成了開發山區的熱潮。(明朝中期的劉六劉七起義圖)
民眾的流失,就是賦稅的丟失,這讓明朝統治者很是頭疼,怎麼辦?明朝的很多官吏明明知道造成流民的原因,還是想將遷徙到山區的大量流民弄到自己的管轄之下,過苦日子,流民能同意嗎!
開始的時候,官吏勸說流民回到自己戶籍所在地,並允諾給與一定的土地,這些流民又不是傻瓜,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官府的說辭。明朝政府就開始圍剿這些流民,導致流民起義頻繁發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人力。正統、成化、正德年間農民起義頻繁,大都是流民起義。譬如荊州鄖陽地區,流民遷徙而來的非常多,政府的進剿造成了流民不斷起義;再譬如贛、閩、粵、湘四個省的交接地帶,道路交通非常不便,但是有非常多的流民遷徙到這裡來定居,勸說基本無效,鎮壓花錢太多,最後還是有個別有識之士解決了這個問題。
進剿和疏導並用,教化民眾,建立新的行政區域,明朝的賦稅可以收一部分上來的。譬如明朝曾經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接處設立了南贛巡撫,管理眾多的流民,王陽明曾經任南贛巡撫,他的一套政策使得民眾教化,政府管理也跟上了,後世多學習王陽明治理遷徙流民的方法。(明南贛巡撫管轄區圖)
明朝後期,中國的中原地區和西北地區經常遭遇天災,加之賦稅沉重,流民四起,起義不斷,明朝的這些大小官僚們採取的剿撫並用的老套路,但是流民太多了,消滅了“高闖王”來了“李闖王”,此起披伏。統治階層根本不願意動自己的利益,仍希望明朝政府能消滅流民起義,沒想到的是李自成越來越壯大,明朝統治者完全失去了民心,滅亡的速度非常快。
明朝中後期江浙一帶還是比較平靜的,並不是說哪裡沒有土地兼併,哪裡也造成了很多失地的流民,不過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大量的手工行業產生,這些手工業吸納了非常多的失地農民,使他們成為手工業者,也能生活的很好,沒必要去做流民。(崇禎皇帝劇照)
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到,明朝興起於流民,最後滅亡於流民。明末的農民起義幾乎都是流民起義,譬如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末期的統治者不能很好的解決大規模的流民問題,導致很多流民處於生死線上,不起義根本就沒有活路,這是明朝統治集團自己釀下的惡果,是他們的執政出現了大問題,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朱元璋劇照)
明朝的流民是怎麼形成的?流民並不是明朝所特有,歷朝歷代都有流民,不過流民問題在明朝表現的尤為突出,特別是明朝末期。
一、躲避戰火形成的流民。
元朝末年,由於苛政賦稅和自然災害形成了大量的流民,流民在各地起義導致新的流民產生,朱元璋正是利用元末的流民起義,建立了大明。在靖難之役中,戰爭所經過的區域也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二、土地兼併,賦稅沉重形成的流民。明朝在建國初期的時候,賦稅負擔比較輕,流民非常少。但到了中期以後,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導致出現大量的失地農民,很多人成了佃農,靠租種土地生活,沉重的賦稅使他們生活出現了大問題,有些百姓就攜家帶口出走成為了流民,他們到原來偏僻的山區,有少許肥沃的土地,不用繳納賦稅,日子過得比租種別人的土地要好。
三、自然災害形成的流民。明朝時期是歷史上記載自然災害最多的一個王朝,有1100次之多,居然佔了中國歷史記載災害的數量的近三分之一!這裡面也是有水分的,有些是官員謊報自然災害,讓中央免稅,私底下繼續收農民的稅,中飽私囊,地主和官僚相互勾結。(小冰河時期圖)
明朝如何處理流民問題?根據明朝各個時期流民的不同,處理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
明朝初年,朱元璋深知流民的危害,採取了非常輕的農業稅收政策,吸引大量的流民耕種土地,為了穩固農民耕作的積極性,朱元璋對曾經的戰爭區域、自然災害區域免除了很多賦稅,目的就是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為了穩固農民,避免產生過多的流民,明朝初年的戶籍政策是非常嚴格的,不能隨意遷徙,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避免產生大的流民。在當時的發展來看無疑政策是對路的,此後的幾代皇帝遵循了朱元璋的政策,沒有什麼大的流民產生。
明朝中期後,局勢發生突變,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失地農民急劇增加。明朝初年建立的軍屯制度和商屯制度在明朝中期崩潰,王公貴族、官僚、軍官、監軍太監層層盤剝軍屯人員,侵佔軍屯的屯田,屯田軍士沒有活路只好逃走。明朝政府發的鹽引是食鹽專賣的憑證,貴族官僚競相控制,倒買倒賣,從中牟取暴利,商屯制度破壞殆盡。流民遷徙到了歷代王朝未曾開發的山區,開墾土地自力更生,不用交賦稅,形成了開發山區的熱潮。(明朝中期的劉六劉七起義圖)
民眾的流失,就是賦稅的丟失,這讓明朝統治者很是頭疼,怎麼辦?明朝的很多官吏明明知道造成流民的原因,還是想將遷徙到山區的大量流民弄到自己的管轄之下,過苦日子,流民能同意嗎!
開始的時候,官吏勸說流民回到自己戶籍所在地,並允諾給與一定的土地,這些流民又不是傻瓜,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官府的說辭。明朝政府就開始圍剿這些流民,導致流民起義頻繁發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人力。正統、成化、正德年間農民起義頻繁,大都是流民起義。譬如荊州鄖陽地區,流民遷徙而來的非常多,政府的進剿造成了流民不斷起義;再譬如贛、閩、粵、湘四個省的交接地帶,道路交通非常不便,但是有非常多的流民遷徙到這裡來定居,勸說基本無效,鎮壓花錢太多,最後還是有個別有識之士解決了這個問題。
進剿和疏導並用,教化民眾,建立新的行政區域,明朝的賦稅可以收一部分上來的。譬如明朝曾經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接處設立了南贛巡撫,管理眾多的流民,王陽明曾經任南贛巡撫,他的一套政策使得民眾教化,政府管理也跟上了,後世多學習王陽明治理遷徙流民的方法。(明南贛巡撫管轄區圖)
明朝後期,中國的中原地區和西北地區經常遭遇天災,加之賦稅沉重,流民四起,起義不斷,明朝的這些大小官僚們採取的剿撫並用的老套路,但是流民太多了,消滅了“高闖王”來了“李闖王”,此起披伏。統治階層根本不願意動自己的利益,仍希望明朝政府能消滅流民起義,沒想到的是李自成越來越壯大,明朝統治者完全失去了民心,滅亡的速度非常快。
為什麼江浙一帶產生的流民沒有太多的起義?明朝中後期江浙一帶還是比較平靜的,並不是說哪裡沒有土地兼併,哪裡也造成了很多失地的流民,不過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大量的手工行業產生,這些手工業吸納了非常多的失地農民,使他們成為手工業者,也能生活的很好,沒必要去做流民。(崇禎皇帝劇照)
縱觀明朝中期以後農民起義不斷(主要是流民太多),是歷史上農民起義相當多的王朝,主要原因是土地兼併速度太快和自然災害疊加的原因,天災人禍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