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媚讀史
-
2 # 布夫舟
不光乾隆喜歡下江南,他的爺爺康熙亦是如此。公元1684到公元1784年一百年的時間裡,這爺孫倆一共12次下江南。
在當時下江南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從北京到江浙一帶,往返就是幾千里路程。那個時候沒有飛機高鐵,通常情況下一次下江南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中間頗費周折。
在大多數的人記憶中,乾隆皇帝下江南純粹就是遊玩。實際上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的時候已經74高齡了,長途跋涉對於一個年紀如此之大的人來說絕非一件輕鬆的事情。可想而知,乾隆下江南絕非遊山玩水那麼簡單!
第一、江南有錢,關係朝廷的經濟命脈。那個時候江浙交納的糧賦佔到全國的38%,稅銀佔全國的29%,關稅佔全國的50%。朝廷每年需要的400萬石糧食、2/3從江浙漕運進京。從上述的資料,可以說江浙是朝廷的糧袋子和錢袋子。
沒有江浙提供財力支援,乾隆盛世是不可能造就的。所以乾隆每次下江南,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保住國庫的收入。同時,他還透過權臣向江浙的官員和富商撈取銀子。
第二、江南教育發達,人才多,乾隆需要拉攏人心。清朝的時候,一共有114名狀元,其中江蘇就有49位,佔到43%。南京的江南貢院是當時最大的科舉考場,考生高達2萬多人。
同時,由於清軍入關的時候,在江南等地作惡多端,因而這裡有很多反清人士。乾隆下江南實際就是為了籠絡這些江南的讀書人,加強對他們的控制。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鄉。根據乾隆《南巡記》記載,乾隆六次下江南,一定會親自去察看河堤。在當時,清朝每年修河的銀子佔到全國財政支出的十分之一。乾隆六次下江南的過程中,他下達了數百條治水的命令,修建了很多重大的水利工程,對減少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
乾隆每年都會出外巡遊兩三次,是名副其實的“旅遊天子”。據統計:乾隆在位六十年,各種巡幸活動達到一百五十多次,其中拜謁祖先陵寢及冬巡六十六次,去承德五十二次,遊歷京畿附近十四次,遊山東八次,南巡江浙六次,登五臺山六次,訪中州一次。
乾隆的巡遊活動,尤其是下江南,花費巨大,儘管有“羨豔江南,乘興南遊”的個人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意圖。
籠絡官吏士紳士紳是大清帝國的骨幹成員,乾隆要江山穩固,就離不開他們的支援。
每次遊江南,乾隆都在籠絡官吏、士紳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對沿途退休在家且有影響力計程車紳予以接見,賞茶水費、賜人參、鹿茸。又是還會為他們加官進爵,賜其子孫功名。
對在職的地方大員,乾隆會題字、賞賜金銀以表示信任;有的被革職的官員,則允許他們復出,恢復原有品級。這些官員們,無不感激涕零,原為皇帝效犬馬。
地方上讀書比較出眾的知識分子,乾隆會親自找他們來考試,成績好的賞賜功名,也有帶回京城當官的,以表示皇帝對士子的重視。
南巡中,乾隆也會拉攏商人,凡是“承辦差務,踴躍急公”的,賞賜“奉宸苑卿”、“按察使”等職銜。
爭取民心“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欺,也不可棄。乾隆是一位特別重視“民為邦本”的皇帝,他在歷次南巡途中,必對途徑州縣的民眾減免賦稅,舉辦平糶,赦免囚徒,以換取民眾對他的擁戴和對朝廷的支援。
乾隆為了展示自己“重農務本”,每次臨幸江南,他都效法曹孟德,告誡隨行人員“春苗遍野,毋得踐踏”。當他到達某一地區時,當地官吏都會迎接御駕,他也會下令官員們不得以接駕為名耽誤日常政務。尤其是民間的訴訟,乾隆變現得處處關心民眾。
依據統計,乾隆六次下江南,免除經過州縣的虧空就達到兩千萬兩,民眾怎能不感激他聖恩浩蕩、澤披山川?
考察水利工程自古以來,黃河因含沙量比較重,到了下游就會造成決堤,形成水災。康熙時代,朝廷就非常重視河工。乾隆效法爺爺,曾說過“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除了最後一次南巡因年事已高,前五次他都認真視察河工。
乾隆視察河工,可不是“個人秀”,他是真的參與其中,比如,他下令修建儲水壩,編為仁義禮智信五座;主張在徐州一帶改鑄石堤,以提升工程使用年限;推行“以工代賑”,動員災民修建河堤,因為這樣“於窮黎有益,而於工程亦易集其事”。這些措施,都說明他為黃淮水利做過一些事實,河患也因此減輕不少。
錢塘江連線東海,江水與海潮相互衝擊,杭州與寧波一帶的海塘就會容易被衝潰,造成水患。康熙、雍正時就非常重視錢塘工程建設,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南方富庶的魚米之鄉,會影響大清的稅收。乾隆繼位後就下過命令:
“海塘功臣,著動正項錢糧辦理其事”乾隆六次下江南,第一次聽大臣說“江海安瀾”,認為“毋庸親臨閱視”。第二次南巡聽說潮勢漸大,所以至此以後,每次南巡他都要親自督察海塘工程。
乾隆下江南,有助於鞏固統治,消除滿漢隔閡,好處不少,不過旅遊的花費也很多,影響朝廷的財政,而且助長了地方的奢華、鑽營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