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遼陽城外住著一家姓吳的兄妹倆。哥哥叫吳魁德、妹妹叫吳麗。兄妹倆從小愛習刀槍,長大後都練就一身好武藝,後來他們被朝廷封了官,人稱龍虎雙將。
有一年春天,為了防禦外敵侵犯,朝廷命令吳魁德率領一撥兵馬鎮守在莊河縣的城山,令吳麗率領一撥兵馬鎮守巍霸山。兄妹倆事先約定好,遇有敵情,就點起狼煙,好相互增援。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這一天正是清明節,風和日麗,巍霸山上開滿了各種顏色的野花,城頭上“吳”字大旗迎風招展,城堡裡面,兵將們在點將臺前躍馬挺槍練武,有的在養魚池旁詠詩對歌,盡情玩耍。這時吳麗走出軍營,登上城牆,觀看山外城內的風光,高興極了。當她向東北面眺望時,不由得懷念起哥哥來。她想:我今天何不試發一下狼煙?如果哥哥來了,兄妹二人也好同度佳節。於是,便下令在巍霸山上的烽火臺點起狼煙來。霎時濃煙直衝雲霄。
哥哥吳魁德這天也登山踏青。他見妹妹山頭冒起狼煙,大叫一聲:“不好!”慌忙率領兵馬直奔巍霸山而來。一路上揚鞭催馬,塵土飛揚,不到半日,來到了巍霸山下。吳魁德坐在馬上,向四下瞭望,見山上山下並無敵兵,心裡覺得奇怪。這當兒,只見妹妹滿面笑容奔下山來,雙手抱拳,施了一禮,笑道:“哥哥來了,快進城歡宴,共度佳節。”
哥哥這才知道被妹妹騙來了,心中很是不快,說:“妹妹!你既平安無事,不該點發狼煙。”
吳麗急忙賠笑道:“因小妹一時思兄心切,請兄長前來敘敘家常。”
哥哥說:“妹妹,古人說,‘軍中無戲言’。”說罷,轉身率領兵馬離開了巍霸山。
吳麗自知理虧,眼淚汪汪地望著哥哥遠去的背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一晃又是一年過去了,朝廷越發腐敗無能,北方一個小國發兵來到了遼南,要和朝廷爭奪天下。
這一天,北國兵將殺到巍霸山下,把個山城圍得水洩不通。吳麗披掛上馬,一邊令手下人發狼煙,一邊率兵迎敵。剛剛爬上城牆,見敵人正拽繩索往城牆上爬呢。她立刻分兵兩路:一路在城上迎敵,一路跟著她衝殺出去。吳麗衝出城門,手揮大刀,向敵人陣地殺去。殺得敵兵大亂,敗下陣去。
敵人退下山去,重整旗鼓,二次衝殺上來,包圍了山城。吳麗一邊發起狼煙等候援兵,一邊迎敵。一直廝殺了半天,兵將們箭射光了,亂石滾木砸完了,傷亡十分慘重。吳麗見援兵不到,很是心急。
再說吳魁德,這天發現巍霸山頭又冒起了狼煙,認為妹妹又在鬧兒戲。決定先按兵不動,只派兩個探子前往打探虛實。兩個探子飛馬跑到巍霸山下一看,北國兵將正在攻打城池,急忙撥轉馬頭回到城山報信。吳魁德聽了,立刻率領兵馬連夜前往營救。
天快黑了,敵人眼瞅要攻破城池,吳麗見援兵還沒到,明白這是自己亂髮狼煙造成的後果,悔恨萬分。她決心同敵人血戰到底。這時,敵兵在城外大聲叫喊:“女蠻婆,快投降吧!”
吳麗氣得柳眉倒豎,朝兵將們大喊一聲:“弟兄們!盡忠報國的時候到了!”說罷,一馬當先向城外衝去,兵將們也跟著衝殺出來。兩軍混戰在一起,殺得難分難解。
等到哥哥吳魁德趕到山下,已是第二天清晨了。終因寡不敵眾,妹妹吳麗已戰死在半山坡上。哥哥悲痛萬分,帶領兵馬一舉消滅了來犯的敵人。
巍霸山城被奪回來了,山下的黎民百姓扶老攜幼來到山前,一齊跪在吳麗的屍首旁,和吳魁德一起,嚎啕大哭,人們的淚水,灑滿了山坡,聚成一股清泉,泉水一直流到山下,匯成了大河,流進了南海。直到現在,那清清的泉水還一年四季永不停息地往山下流著。
吳麗雖然英勇戰死,但是,那巍霸山上的城牆依然還在,那點將臺、烽火臺、梳妝樓、飲馬灣仍然留在那裡。人們把吳麗的屍首埋葬在巍霸山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寧死不屈的年輕女將,在山上修起一座廟宇,取名“吳姑城”。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逢香日”,人們便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祭奠吳姑。一代傳一代,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把她忘記。
附記:
關於吳姑城的傳說,有多種說法。整理者所整理的這篇傳說,只是其中的一個。現把真實的歷史情況負載下面,供讀者閱讀和研究參考:
吳姑城記憶體有幾幢石碑,其中最早的兩幢石碑,是明萬曆三十年所立。根據碑文所記和最近吳姑城考古新發現,對吳姑城的歷史有了一個梗概的初步的瞭解。
吳姑城原叫巍霸山城,大約建於東漢,拘謹一千九百餘年。東漢光武中興,國家強盛,疆域廣大,此城應是守衛北國邊境的軍馬屯兵之地。山城取其自然險勢,就山取石,依勢造城,可謂得天然之利。況且山谷深闊,儘可安營紮寨,流泉不竭,足供軍馬飲用,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實為古今軍事上之要衝。據另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帥兵來過這裡。現在山城內仍有“紫金城”、“點將臺”、“梳妝檯”、“飲馬灣”等遺址,足以證明這一種傳說是有一定依據的。吳姑城廟建於唐太宗親臨山城的年代,距今約一千三百年。據碑文載:吳姑者為明萬曆年間人氏,原是林姓族人,後嫁給吳均道,夫婦篤信佛教。她“從夫訪古”來至山城,留戀山川古蹟,樂而忘返,即在山城安居,後其夫死,她入廟為尼,募捐化緣重修廟宇,今山城之內仍有吳姑墓。後人遂稱山城為吳姑城,而“巍霸山城”一說,於今只能見於碑文了。據碑文記載,吳姑城廟在清乾隆年間和民國初年進行過兩次大修,方有今天之規模。神像均用玻璃罩罩實,保護完好,栩栩如生。
從前,遼陽城外住著一家姓吳的兄妹倆。哥哥叫吳魁德、妹妹叫吳麗。兄妹倆從小愛習刀槍,長大後都練就一身好武藝,後來他們被朝廷封了官,人稱龍虎雙將。
有一年春天,為了防禦外敵侵犯,朝廷命令吳魁德率領一撥兵馬鎮守在莊河縣的城山,令吳麗率領一撥兵馬鎮守巍霸山。兄妹倆事先約定好,遇有敵情,就點起狼煙,好相互增援。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這一天正是清明節,風和日麗,巍霸山上開滿了各種顏色的野花,城頭上“吳”字大旗迎風招展,城堡裡面,兵將們在點將臺前躍馬挺槍練武,有的在養魚池旁詠詩對歌,盡情玩耍。這時吳麗走出軍營,登上城牆,觀看山外城內的風光,高興極了。當她向東北面眺望時,不由得懷念起哥哥來。她想:我今天何不試發一下狼煙?如果哥哥來了,兄妹二人也好同度佳節。於是,便下令在巍霸山上的烽火臺點起狼煙來。霎時濃煙直衝雲霄。
哥哥吳魁德這天也登山踏青。他見妹妹山頭冒起狼煙,大叫一聲:“不好!”慌忙率領兵馬直奔巍霸山而來。一路上揚鞭催馬,塵土飛揚,不到半日,來到了巍霸山下。吳魁德坐在馬上,向四下瞭望,見山上山下並無敵兵,心裡覺得奇怪。這當兒,只見妹妹滿面笑容奔下山來,雙手抱拳,施了一禮,笑道:“哥哥來了,快進城歡宴,共度佳節。”
哥哥這才知道被妹妹騙來了,心中很是不快,說:“妹妹!你既平安無事,不該點發狼煙。”
吳麗急忙賠笑道:“因小妹一時思兄心切,請兄長前來敘敘家常。”
哥哥說:“妹妹,古人說,‘軍中無戲言’。”說罷,轉身率領兵馬離開了巍霸山。
吳麗自知理虧,眼淚汪汪地望著哥哥遠去的背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一晃又是一年過去了,朝廷越發腐敗無能,北方一個小國發兵來到了遼南,要和朝廷爭奪天下。
這一天,北國兵將殺到巍霸山下,把個山城圍得水洩不通。吳麗披掛上馬,一邊令手下人發狼煙,一邊率兵迎敵。剛剛爬上城牆,見敵人正拽繩索往城牆上爬呢。她立刻分兵兩路:一路在城上迎敵,一路跟著她衝殺出去。吳麗衝出城門,手揮大刀,向敵人陣地殺去。殺得敵兵大亂,敗下陣去。
敵人退下山去,重整旗鼓,二次衝殺上來,包圍了山城。吳麗一邊發起狼煙等候援兵,一邊迎敵。一直廝殺了半天,兵將們箭射光了,亂石滾木砸完了,傷亡十分慘重。吳麗見援兵不到,很是心急。
再說吳魁德,這天發現巍霸山頭又冒起了狼煙,認為妹妹又在鬧兒戲。決定先按兵不動,只派兩個探子前往打探虛實。兩個探子飛馬跑到巍霸山下一看,北國兵將正在攻打城池,急忙撥轉馬頭回到城山報信。吳魁德聽了,立刻率領兵馬連夜前往營救。
天快黑了,敵人眼瞅要攻破城池,吳麗見援兵還沒到,明白這是自己亂髮狼煙造成的後果,悔恨萬分。她決心同敵人血戰到底。這時,敵兵在城外大聲叫喊:“女蠻婆,快投降吧!”
吳麗氣得柳眉倒豎,朝兵將們大喊一聲:“弟兄們!盡忠報國的時候到了!”說罷,一馬當先向城外衝去,兵將們也跟著衝殺出來。兩軍混戰在一起,殺得難分難解。
等到哥哥吳魁德趕到山下,已是第二天清晨了。終因寡不敵眾,妹妹吳麗已戰死在半山坡上。哥哥悲痛萬分,帶領兵馬一舉消滅了來犯的敵人。
巍霸山城被奪回來了,山下的黎民百姓扶老攜幼來到山前,一齊跪在吳麗的屍首旁,和吳魁德一起,嚎啕大哭,人們的淚水,灑滿了山坡,聚成一股清泉,泉水一直流到山下,匯成了大河,流進了南海。直到現在,那清清的泉水還一年四季永不停息地往山下流著。
吳麗雖然英勇戰死,但是,那巍霸山上的城牆依然還在,那點將臺、烽火臺、梳妝樓、飲馬灣仍然留在那裡。人們把吳麗的屍首埋葬在巍霸山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寧死不屈的年輕女將,在山上修起一座廟宇,取名“吳姑城”。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逢香日”,人們便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祭奠吳姑。一代傳一代,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把她忘記。
附記:
關於吳姑城的傳說,有多種說法。整理者所整理的這篇傳說,只是其中的一個。現把真實的歷史情況負載下面,供讀者閱讀和研究參考:
吳姑城記憶體有幾幢石碑,其中最早的兩幢石碑,是明萬曆三十年所立。根據碑文所記和最近吳姑城考古新發現,對吳姑城的歷史有了一個梗概的初步的瞭解。
吳姑城原叫巍霸山城,大約建於東漢,拘謹一千九百餘年。東漢光武中興,國家強盛,疆域廣大,此城應是守衛北國邊境的軍馬屯兵之地。山城取其自然險勢,就山取石,依勢造城,可謂得天然之利。況且山谷深闊,儘可安營紮寨,流泉不竭,足供軍馬飲用,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實為古今軍事上之要衝。據另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帥兵來過這裡。現在山城內仍有“紫金城”、“點將臺”、“梳妝檯”、“飲馬灣”等遺址,足以證明這一種傳說是有一定依據的。吳姑城廟建於唐太宗親臨山城的年代,距今約一千三百年。據碑文載:吳姑者為明萬曆年間人氏,原是林姓族人,後嫁給吳均道,夫婦篤信佛教。她“從夫訪古”來至山城,留戀山川古蹟,樂而忘返,即在山城安居,後其夫死,她入廟為尼,募捐化緣重修廟宇,今山城之內仍有吳姑墓。後人遂稱山城為吳姑城,而“巍霸山城”一說,於今只能見於碑文了。據碑文記載,吳姑城廟在清乾隆年間和民國初年進行過兩次大修,方有今天之規模。神像均用玻璃罩罩實,保護完好,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