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野史日記
三國時期話題人物
郭嘉這個人,在三國時期是一個話題人物,對於郭嘉的評價,在今天一般都是兩個極端,一方認為郭嘉是天縱之才,有經天緯地之能,更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這種說法有點誇大其詞了,郭嘉死的時候都38了,還沒有什麼成就,如果真談到英年早逝,恐怕周瑜才是真的名符其實。
另一種說法是郭嘉什麼本事都沒有,就一個什麼《十勝十敗論》,還有就是遺計定遼東。根本沒啥本事,都是一些沒營養的廢話,曹操之所以能贏下官渡之戰和平定遼東,主要還是荀彧的功勞。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失偏頗,就算《十勝十敗論》沒啥實際效果,但是他也輔助荀彧說服了曹操堅定信心不撤兵,同時,遺計定遼東確實是一個妙招,非常精彩,與諸葛亮七擒孟獲有著差不多的功效。
其實郭嘉不如二荀,不如諸葛亮,這是有理有據的,這裡不再詳解,但是說郭嘉一無是處,那也是無稽之談,郭嘉之所以名氣這麼旺盛,那自然是有道理。
陳群多次檢舉郭嘉且不說郭嘉本事如何,單說郭嘉的品行,那真的是名聲不太好,但是這裡說的“品行”,到底是什麼事情,其實也沒什麼記載,我只能給大家推斷一番。
郭嘉生活不檢點,這件事情主要來自一個人的說辭,這個人正是曹操身邊的重臣陳群。陳群出身名門,在曹魏地位很重,他創立了創立九品中正制,制定《魏律》,做這樣事情的人,想來一定是字字千鈞,絕對不會憑空誣賴郭嘉。
正是陳群以“廷訴”的方式檢舉了郭嘉,指出郭嘉不檢點。陳群這樣在正是場合向曹操檢舉郭嘉不檢點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多次這樣檢舉郭嘉。郭嘉聽了陳群的話,也不生氣,該咋辦還咋辦,曹操呢,對陳群認真的態度非常讚賞,但是也沒有怪郭嘉的意思。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曹操為啥不生氣呢?因為曹操自己的行為也不檢點,曹操不生氣,說明郭嘉所謂的“不檢點”可能還沒曹操“不檢點”呢,也就是說,郭嘉的“不檢點”,在曹操眼裡根本都不算個事兒。
那麼,陳群說郭嘉不檢點,郭嘉到底幹過哪些不檢點的事情呢?其實關於郭嘉生活作風不檢點這件事兒,也沒啥真憑實據,唯一的證據就是陳群老舉報他,以陳群的為人,不可能誣陷郭嘉,從這裡推斷出,郭嘉確實不檢點。
欺壓百姓
如果說郭嘉不檢點,而且陳群當眾多次舉報,那麼從這件事情來看,陳群為人正直,他的話是可信的,當時陳群負責當地百姓生活,他在正式場合舉報郭嘉,那肯定是重要的事情,由此來看,肯定不是陳群哪天看到了郭嘉和哪位女士不檢點,一定是郭嘉有傷國體,例如,欺壓百姓。
但是這樣的事情機率太低了,如果郭嘉真是個欺壓百姓的惡霸,曹操不會容他,更不會對郭嘉更加看重,“太祖愈益重之”。是什麼樣的“不檢點”,讓曹操不僅不惱怒,反而更加看重他呢?
不拘小節既讓陳群生氣看不慣,又讓曹操覺得好笑,同時肯定了陳群舉報的做法,說明這件事情,陳群很看重,但是曹操不以為然,這樣的事情是什麼事兒呢?
曹操曾經自述,“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可見曹操和郭嘉這關係好的沒邊了,行則同乘,坐則同榻。然而,正是曹操和郭嘉這樣親密無間的行為,讓陳群覺得不可思議,他倆怎麼能這樣呢?這成何體統啊?太不檢點了吧。
“……所以制朝聘之禮何?以尊君父,重孝道也。夫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欲全臣子之恩,一統尊君……”——《白虎通義》《白虎通義》是東漢班固編纂的法典,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君臣之禮有多重視,陳群出身名門,對君臣之禮自幼修習,自然不敢有半點僭越,此刻曹操和郭嘉倆人卻視之如無物,陳群很生氣,他覺得這樣做不對,但是他不能指責曹操,所以他把矛頭指向了郭嘉。
曹操和郭嘉都不拘小節,郭嘉覺得陳群有意思,但是依然我行我素,不理他;曹操覺得陳群挺有意思,但是並不覺得這算什麼大事,同時他又不能阻塞視聽,所以“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對陳群也讚賞有加,以示公允。
陳群多次舉報郭嘉“不檢點”,其實就是郭嘉與曹操不拘小節的生活細節,並非“欺壓百姓”之罪,否則以曹操性格,必然不能容於郭嘉,更不可能“愈益重之”。
回覆列表
郭嘉有浪子的說法。
郭嘉出身寒門。
所謂寒門,就是家中有幾畝土地,祖先曾做過官,現在這幾代不怎麼樣。這樣的人家也被稱為庶族地主。
與世家豪門相比,寒門真的是寒。
土地與徒附人口少,家庭環境差,文盲也多——當時書籍製作需要竹簡木牘,這東西可真心不便宜。所以多數寒門子弟只能充當基層小吏。
文盲嗎,怎麼做官呢?
寒門子弟在東漢末期是非常顯眼的。
事實上,無論是袁紹等世家政權,還是曹操這樣推崇唯才是舉的軍閥,乃至劉備這樣的草莽英雄,手下寒門子弟都是少數派。而郭嘉這樣的高階幕僚,主要軍事謀主,自然是非常凸出的。此其一。
其二,郭嘉本人好酒,語言行為不符合世家子弟眼中的禮儀標準,當然會當做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