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pddz2910

    ①事故;變故。《報劉一丈書》:“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譯文:家鄉多次遭遇災禍,不能不觸動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②緣故;原因。《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譯文:趙王怎麼會因為一塊玉的原因欺負秦國呢?③舊;舊的;原來的。《墨池記》:“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譯文:這是原來的痕跡,可以相信嗎?④舊時;從前。《項脊軒志》:“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譯文:房子的東邊曾經是廚房,人去,從房子前面經過。⑤老朋友;舊交情。《垓下之戰》:“若非故人乎?”譯文:難道你不是我認識的人嗎?⑥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來顏色故。”⑦死亡;去世。《紅樓夢》:“目今其祖早故,只有個兒子。”譯文:目今的祖父早就死了,只留了個兒子。⑧故意;特意。《陳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譯文:將軍喝醉了,陳廣說了很多次要逃跑,使將軍生氣。(1)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例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並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絕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2)聯想遷移法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要運用聯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資訊,進行靈活遷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鄭氏數千指獨完”一句,熟悉課文《六國論》的同學馬上就會想到“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字,意為“保全”,選項解釋為“滅亡”顯然是錯誤的。再例如:“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我們可以聯絡《孔雀東南飛》中“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一人稱“我”之意。“不以外夷見忽”的意思是,不因為我是外夷輕視我。由於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象,因此解題時將聯想的觸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如“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聯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為“扔掉,捨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官員頭頂大寶石,雍正為何將它們換成玻璃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