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官恨水

    荀子什麼意思?

    不敢否認公認的孔教,孔教中還有所用的價值。於是,掐掉“人之初性本善”的自信。把你洗成人性本惡的低頭認同。先給你壓個大山,要你先老實。然後登場,聽課吧,只有聽話才能好起來,好成啥樣呢?咳!也和孔子一樣!

    荀子是先給你一巴掌,這叫法度。就是統治的治法,法家的治法。還得主觀能動啊,不能看不到光啊。這樣,人從孃胎出來都是阿貓阿狗的王八蛋。然後由“大賢”和天子來教育你,

    為老大效力,皇帝你是做不得地,成聖可以。

    這不就好管理好控制了嗎!

  • 2 # 知情達理天馬909

    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從人類起源之初,論證人類的純自然屬性,即,原始社會,人類智力處於低階階段,群體行為是純粹的為了生存,並沒有貪佔,傷害同類的意思。飽食為主,以善為本。此謂人類生存第一性。

    色是性交配,繁衍生息,優勝劣汰,保留優質遺傳基因的純自然法則。凡取得交配權的雄性,體質健碩,經殊死拚鬥而獲。要帶領群體提高捕獵技能,滿足群體生存所需。搶奪交配權,既是色。此謂生存第二性。

    隨著人類歷史發展,進入奴隸社會。能力強大者,佔居了統治地位,自己不勞動,靠《奴役》大眾而維持物質來源,以物質支配權,維護其霸主地位。大眾則懼於雄威,或畏於野蠻殘暴,或趨於名利,而甘原臣服《隸屬》地位。此謂人性。綜上所敘,就是孔子,《食色性也》之理論的根據。

    孔子提倡,人類應以善愛為本,以仁,義,理,智,信而立身,養性,修德,從而排除惡念。

    荀子的人性本惡,是人類發展至先秦時期,以當時社會背景為基礎,而建立的理論學說。是說,生活中,人人為了生存,都是趨利而避害,好處自己得了,把壞的有害的扔給了別人。社會自上而下皆為私利而動,不計傷害同類,從而揭示了人類惡的本源。應以社會道德準則良俗,和法制加以規範和控制,從而達到社會穩定,天下大治。

    孔子和荀子,是從不同的起點,和人之《初》性本善,和人性《本》惡,正反兩面解讀人性,是殊途同歸,相輔相承的理論學說。

  • 3 # 楊朱學派

    儒家認為人性相近。孔子謂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之本性是大致相同的。之所有至聖大賢與大奸大惡,是後天教化和環境的影響。包括家庭教育、師長教化、交友等。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只要透過教育,“盡心”、“知性”,“人人皆可以堯舜。”

    荀子對孟子的人性本善論給予批判。他首先給人性定義:“生之所以然,謂之性。”又曰:“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色而趨利。人生之有也,無學而成也,是舜桀之所同也。”荀子認為,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後天學習的自然本能。人性是惡的,仁、義、禮、智等善是後天教化的結果。人之性,生而好利,有耳目之欲。若沒有良好的教育。人便會走向惡。結果是社會混亂。

    董仲舒則吸收了孟荀二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未善的思想。 董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論: 董子先正名:對性、心、民命名。董仲舒又稱:孔子從未言人本性善。 董子還認為,人民本來是愚昧無知的,儒家的使命就是啟民智,立民德:“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善當與教,不當與性。”

    董子又言:“孟子之善。質與禽獸之性,則民性善矣;質於人道之善,則民性弗及。孟子下質於禽獸之所謂,故曰:性已善;吾上質於聖人之所為,故謂性未善。” 董子雖認為性未善,但又承認人性有善質。既吸取了孟子的性善論,又吸取了荀子的“化性起偽。”其初衷也是強調後天教化的重要。

    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以及董子的性未善論。皆符合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皆是教人去惡從善。三子的觀點雖然不同。在孔子看來都是100分的滿分。

    荀孟董三子雖然對人性善惡的觀點不同,但其向善方法一致。孟子主張透過教化,挖掘和培養善的萌芽;荀子則主張透過教化,使人性之惡向善轉變。董子則主張待外教,然後能善。透過三子對人性的探討,進一步驗證了教育之重要。而在百家諸子中,最重視教育的,便是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這場人性善惡之辯最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韓非子“繼承”了荀子的性惡論: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國君立太子後,夫人和太子便希望國君早死。韓非認為,國君的夫人、兒子、父兄、在旁,群臣皆是天敵。 所以必須牢牢掌握刑法——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刑不避大夫,近愛必誅。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皇族和大臣屠戮殆盡。就是法家思想之下的必然結果。 韓非認為君臣關係是敵奴臣,即群臣是國君的死敵和奴才。韓非的性惡論,為君主奴役人民提供了理論依據。大臣是:‘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人民是‘寡聞從令。’踏踏實實做君主的奴才。

    總之,荀子的性惡論皆是精華,是教人去惡從善。 韓非認為人性之惡是無法改變的。其目的是為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提供理論依據。

    總之,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以及董子的性未善,都是教人去惡從善。都是100%的精華。而韓非子的性惡論,是教君主作惡害人,是100%的糟粕。

    表面上,韓非子是荀子性惡論的繼承者。其實,韓非子背叛了荀子的性惡論。荀子性惡論的真正繼承者是董仲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卡存定期到期後,怎麼才可以將錢轉到活期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