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成武暢通
曹操如果不殺呂布而是收服,至於統一天下會提前多久不確定,但至少曹操不會那麼安心,肯定會提心吊膽的。
曹操之所以不安心,主要是因為呂布的人品,呂布雖然勇力過人,但卻過於反覆,所以才有了三姓家奴的說法。
呂布在開始的時候拜丁原為義父,但是後來董卓給呂布好處,呂布就被董卓收買,然後呂布就殺了丁原。
呂布追隨董卓後,則拜他為義父,因為董卓獨斷專行,所以很多人對董卓是非常仇視,其中司徒王允用美人計、反間計和連環計,最終呂布又殺了董卓。
雖然呂布殺了董卓,除去了董卓這個奸臣,但因為呂布過於反覆,所以被天下諸侯所不容,後來呂布雖然有了一定的勢力,後來幾經周折無路了去,就來到了徐州。
徐州牧陶謙把徐州讓給劉備,所以當時劉備是徐州之主,劉備看到呂布來了,就收留呂布,但是後來呂布趁這劉備在外打仗的時候,取得了劉備的徐州。
劉備的徐州丟失了,還好的是呂布並沒有殺劉備的家眷,並且讓劉備暫居徐州別處,劉備見事已如此,也無可奈何。
後來呂布在和曹操交戰時,被曹操打敗,並且呂布也被曹操所擒,這時曹操問劉備呂布留不留,其實曹操心裡還是有點愛惜呂布的勇猛的。而劉備對曹操說,難道你忘了丁原和董卓的故事嗎?曹操聽後,於是就殺了呂布。
所以不難看出,呂布見利忘義、過於反覆,留在身邊是非常的危險,留在身邊難保哪一天他又生叛心,曹操雖然能力很強,但呂布也不是泛泛之輩,就算曹操對呂布有所提防,但對於他而言,多少是個隱患的。
-
3 # 陳毅坤
呂布是漢末割據諸侯之一,勢力不小,多次擊敗曹操,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一直想滅掉呂布。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和呂布作戰,圍困下邳三個月,採用決水圍城的辦法,瓦解了呂布的軍心,呂布的部將侯成、宋憲和魏續叛變,生擒了陳宮,率眾投降了曹操。
這三個部將的投降,加上活捉了陳宮,導致呂布的部隊失去了戰鬥力,曹軍加緊攻城,呂布見形勢危急,便下城投降了曹操,自投羅網。
演義中說,呂布是被宋憲和魏續綁住了,獻城投降曹操的,實際上,在正史中記載,是呂布主動下城投降的。
《三國志 呂布傳》記載: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
除了捉住了陳宮和呂布,大將高順也被活捉,接下來,曹操怎麼處置呂布等人?
呂布說,曹公你最忌憚的就是我呂布,現在,我投降你,我們齊心合力,明公你率領步兵,我率領騎兵,天下就容易平定了。
曹操心裡似乎有些猶豫,這時,在旁邊的劉備插了一句話,神補刀,徹底終結了呂布的性命。劉備說,明公,你難道沒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場嗎?
曹操似乎如夢方醒,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下令將呂布殺死。同時,還下令殺了高順。
當然,陳宮一心求死,不願苟活,曹操始終苦口婆心地勸陳宮,投降我,我會好好對待你的,可是,陳宮就是不聽。
曹操說,公臺啊,你死了,你的老母親和妻子兒女怎麼辦?陳宮說,我聽說以孝治理天下的人,不會殺害別人的母親,以仁德治理天下的人,不會殺害別人的家小。曹操見陳宮寧死不降,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殺了陳宮。
就這樣,呂布、陳宮和高順,都被曹操殺了,而呂布另一位大將,張遼則投降了曹操。
那麼,曹操該不該呂布、高順和陳宮呢?
其實,曹操不該殺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這時的呂布,部隊已經沒有多少了,加上人心盡失,就算歸順了曹操,已經很難再翻身了,侯成、宋憲和魏續等部下都對呂布徹底死心了,呂布也翻不起大浪了。
其次,呂布號稱“飛將”,善於帶領騎兵打仗,如果真為曹操效力,曹操給其一直騎兵統領,再配兩員親信部將,作為呂布的副將,起監督作用,那麼,呂布將是一員了不起的騎兵統帥。
另外,陳宮和高順等人,都是忠義之人,忠義之士正當留用,殺了反而會失去人心,這是非常失誤的。
再說,此時的呂布,已經是真心歸降,不會再有異心了,就算有異心,也沒能力反擊曹操了。
-
4 # 戰爭視角
丁原可以說是呂布的伯樂,沒有他就不會有呂布命運的巨大改變,卻被呂布殺害,再者義父董卓也未能倖免。當時呂布有三姓家奴之稱號(呂布算上自己的親生父親、丁原、董卓,相當於有三個父親了 )
經過殺丁原、殺董卓,呂布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基本已定,他的所作所為讓世人認清了他的真正性情,他的人生走向也基本註定了將走向末路,即使有陳宮這樣的智士相助,也只不過是延緩呂布走向滅亡罷了。
-
5 # 蘇格拉底多深
呂布雖然勇猛無畏武藝高強,但是為人反覆無常見異思遷,臉皮比城牆還厚,四處認乾爹又四處殺乾爹,典型的機會主義者,誰收留他無疑是在自己身邊放了一個原子彈,如果曹操不殺他,憑他自己深入骨髓的作死精神,估計也活不太長,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個人英雄主義是隻有在武俠神話片裡才會有的
回覆列表
這個劉備不是給出了答案嗎?
“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否”
劉備可算當今英雄他的眼光,超過他的人不多。
曹操也不是個沒腦子的,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他既然聽劉備的,也就是說他認為劉備說的不錯。
既然曹操,劉備都這麼看,天下有多少人能超過這兩個人的眼光,特別是當他們意見一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