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但在這個被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充斥的世界,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了或者好好的來一次旅行了。
書迷
單看片名,我們可能根本對這部片子提不起興趣。
但其實,只要你開啟這部紀錄片,你就覺得自己書到用時方恨少,從此以後再也不想做個不讀書的人。
豆瓣評分8.5。
不同於以往的"讀書"類節目,本片從一本書的誕生、書店、淘書、販書這四個角度分別給我們講述了書籍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本片一共四集,每集25分鐘,時間不長,但這部片的每一分鐘都是獻給愛看書的人最好的禮物。
紀錄片的第一集,講的是「一本書的誕生」。
朱贏椿,是國內知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由他負責設計的書多次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
半生都在跟紙質書打交道的他,年輕時候的夢想卻是成為一名畫家。
大學時學國畫的他,畢業之後並沒把找到合適的工作。
後來迫於生計,朱贏椿選擇了到出版社工作,成為了一名書籍美編。
他的日常就是負責教輔書的裝幀設計,這一干就是十幾年。
終年日復一日的工作,再加上輔導書沉悶無趣的設計,讓朱贏椿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辭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後,朱贏椿做起了老本行。
因為有著一手畫畫的好手藝,所以,他開創了工作室"書衣坊"。
在出版社的那些年,經過朱贏椿手的書都是工業製品,這些書,一點人情味都帶。
"學生不喜歡這些書,他們考完試就把這些書撕了,扔到樓下。"
為了讓書籍重新獲得人們的尊重與重視,朱贏椿都在書籍設計中加入了很多別出心裁的設計。
「不裁」這本書,在書的中間,每兩頁是連在一起的。
而在書的扉頁藏有一把用紙做的刀,閱讀時需要讀者看一頁裁一頁。
一本名為「蟲子旁」的書,是朱贏椿記錄的他在書坊院子裡觀察到的各種昆蟲。
整本書以文字加手稿和圖片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小蟲子世界裡的大故事。
拉開封面,可以完整看到躲在裡面的一隻只小蟲子。
一個好的設計往往能夠讓紙質書和閱讀者產生感情。
"士為知己者死,書為悅己者容。"紙質書永遠會存在的。
在昆明錢局街的街角,坐落著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書店。
這家店面小小,內心戲卻很足的書店,是很多文藝青年的城市座標。
這裡,曾經還被評為全國最佳小書店。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經營處這樣一家有魅力的書店呢?
店的主人,名叫馬力,他除了是書店老闆之外,還是一支樂隊的創始人兼鼓手。
每個愛書的人都夢想著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馬力,就是那個實現了自己夢想的人。
一個人從書店的打理到去批發市場選書、進書都是他一個人。
很多人去了他的書店都不知道要買些什麼,因為這個書店的書都沒有被明確的分類。
它們很隨性的被擺在麥田書店的書架裡。
為了幫助顧客找到一本適合他的好書,馬力總是不厭其煩的給顧客介紹。
有些經常來的顧客,也順其自然的和馬力成了朋友。
隨著網店不斷的發展與壯大,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去書店了,但馬力的"麥田"裡,卻總有很多人。
或許,人與人的交流,人與書的相遇這種美好的感覺,是網店永遠取代不了實體店的原因。
經常看電視的朋友們應該對下面這位人物一點也不陌生,他就是史航。
主持人、編劇、網紅......
而在這麼多身份中,他最喜歡的卻還是那個淘書、買書、看書、藏書、分享書的自己。
史航痴迷的是各類舊書、古籍,為了買書史航經常活躍在各大舊書市場。
因為買的書太多了,於是,在北京沒有買房的他甚至還為書們租了兩間房子。
每一個愛書如命的書迷,都避免不了被問到一個尷尬的問題:買這麼多書看得完嗎?
對此,著名編劇史航給出瞭如下回答:
有的書看好幾遍、有的書是看一遍的交情、有的書是看幾頁的交情、有的書是在書店摸一次的交情。
這可能就是一個淘書迷對書最好的認識了吧。
週六的凌晨三點,在大家呼呼大睡的時候,史航就已經出發去潘家園淘書。
一本老冊子、一張老地圖、一本舊小說。
對於淘書人來說,每一次淘書就像是一場豔遇。
讀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輩子的事情,但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把這項事業丟了。
在等公交車,等火車,在機場的候車大廳裡,我們已經很少見到有人拿著一本書在讀了。
根據資料統計,2016年,華人均讀書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讀書已不到1本。
讀書,有時候是為了填補時間,有時候,是為了吃點精神食糧。
和那些文人墨客比起來,平常人似乎並沒有那麼痴迷於書。
但人易老而書常青書,無論怎樣,書都是人們生命的另一種外延和拓展。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
好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那麼,你有多久沒讀過書了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但在這個被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充斥的世界,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了或者好好的來一次旅行了。
書迷
單看片名,我們可能根本對這部片子提不起興趣。
但其實,只要你開啟這部紀錄片,你就覺得自己書到用時方恨少,從此以後再也不想做個不讀書的人。
豆瓣評分8.5。
不同於以往的"讀書"類節目,本片從一本書的誕生、書店、淘書、販書這四個角度分別給我們講述了書籍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本片一共四集,每集25分鐘,時間不長,但這部片的每一分鐘都是獻給愛看書的人最好的禮物。
紀錄片的第一集,講的是「一本書的誕生」。
朱贏椿,是國內知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由他負責設計的書多次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
半生都在跟紙質書打交道的他,年輕時候的夢想卻是成為一名畫家。
大學時學國畫的他,畢業之後並沒把找到合適的工作。
後來迫於生計,朱贏椿選擇了到出版社工作,成為了一名書籍美編。
他的日常就是負責教輔書的裝幀設計,這一干就是十幾年。
終年日復一日的工作,再加上輔導書沉悶無趣的設計,讓朱贏椿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辭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後,朱贏椿做起了老本行。
因為有著一手畫畫的好手藝,所以,他開創了工作室"書衣坊"。
在出版社的那些年,經過朱贏椿手的書都是工業製品,這些書,一點人情味都帶。
"學生不喜歡這些書,他們考完試就把這些書撕了,扔到樓下。"
為了讓書籍重新獲得人們的尊重與重視,朱贏椿都在書籍設計中加入了很多別出心裁的設計。
「不裁」這本書,在書的中間,每兩頁是連在一起的。
而在書的扉頁藏有一把用紙做的刀,閱讀時需要讀者看一頁裁一頁。
一本名為「蟲子旁」的書,是朱贏椿記錄的他在書坊院子裡觀察到的各種昆蟲。
整本書以文字加手稿和圖片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小蟲子世界裡的大故事。
拉開封面,可以完整看到躲在裡面的一隻只小蟲子。
一個好的設計往往能夠讓紙質書和閱讀者產生感情。
"士為知己者死,書為悅己者容。"紙質書永遠會存在的。
在昆明錢局街的街角,坐落著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書店。
這家店面小小,內心戲卻很足的書店,是很多文藝青年的城市座標。
這裡,曾經還被評為全國最佳小書店。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經營處這樣一家有魅力的書店呢?
店的主人,名叫馬力,他除了是書店老闆之外,還是一支樂隊的創始人兼鼓手。
每個愛書的人都夢想著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馬力,就是那個實現了自己夢想的人。
一個人從書店的打理到去批發市場選書、進書都是他一個人。
很多人去了他的書店都不知道要買些什麼,因為這個書店的書都沒有被明確的分類。
它們很隨性的被擺在麥田書店的書架裡。
為了幫助顧客找到一本適合他的好書,馬力總是不厭其煩的給顧客介紹。
有些經常來的顧客,也順其自然的和馬力成了朋友。
隨著網店不斷的發展與壯大,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去書店了,但馬力的"麥田"裡,卻總有很多人。
或許,人與人的交流,人與書的相遇這種美好的感覺,是網店永遠取代不了實體店的原因。
經常看電視的朋友們應該對下面這位人物一點也不陌生,他就是史航。
主持人、編劇、網紅......
而在這麼多身份中,他最喜歡的卻還是那個淘書、買書、看書、藏書、分享書的自己。
史航痴迷的是各類舊書、古籍,為了買書史航經常活躍在各大舊書市場。
因為買的書太多了,於是,在北京沒有買房的他甚至還為書們租了兩間房子。
每一個愛書如命的書迷,都避免不了被問到一個尷尬的問題:買這麼多書看得完嗎?
對此,著名編劇史航給出瞭如下回答:
我頭頂上的星空我沒有數過,我也不都看得見。有的書看好幾遍、有的書是看一遍的交情、有的書是看幾頁的交情、有的書是在書店摸一次的交情。
這可能就是一個淘書迷對書最好的認識了吧。
週六的凌晨三點,在大家呼呼大睡的時候,史航就已經出發去潘家園淘書。
一本老冊子、一張老地圖、一本舊小說。
對於淘書人來說,每一次淘書就像是一場豔遇。
讀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輩子的事情,但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把這項事業丟了。
在等公交車,等火車,在機場的候車大廳裡,我們已經很少見到有人拿著一本書在讀了。
根據資料統計,2016年,華人均讀書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讀書已不到1本。
讀書,有時候是為了填補時間,有時候,是為了吃點精神食糧。
和那些文人墨客比起來,平常人似乎並沒有那麼痴迷於書。
但人易老而書常青書,無論怎樣,書都是人們生命的另一種外延和拓展。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
好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那麼,你有多久沒讀過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