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
2 # 天人嘯劍
雖然我不是什麼明粉,但是說崇禎是無道昏君的話,他後面還排著百來號君王,但是崇禎的卻有不少缺點,1.他很自負但也很不自信,他打心眼兒裡是覺得唐宗宋祖也比不上自己,但是他對其他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對他人的行為十分多疑。2.喜歡自作聰明,在用人上,雖然他想法很好,嘗試透過科舉、科道以外的途徑網羅人才,但是他本人十分缺乏統籌安排進行制度改革的能力,只是憑著一時的激動隨意降旨,各種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對他們缺乏考察,用之則一味信任,反之,罷免之時也極為輕易,全憑一己之好惡。在處理黨爭問題上,其實韓曠曾經上向崇禎提出過關於君主處理朋黨的意見,就是作為君主在處理朋黨問題時,要做到本身無朋黨之念,升遷革黜應該由才能品德和執政業績上來決定,可惜崇禎朋黨之見極深,自負地認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認清,才能消除朋黨,結果適得其反。3.性情刻薄寡恩。
魏藻德這種讀書人不知是不是當時普遍現象,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崇禎皇帝下令百官捐款籌措兵餉,首輔魏藻德帶頭捐了500兩白銀。等到李自成進北京,大將劉宗敏負責拷打魏藻德,他就能捐出白銀10000兩以上,結果人家嫌少,繼續拷打,魏藻德熬不住酷刑,腦裂而死。他還以為是春秋戰國可以憑著一張嘴保平安。
清朝大儒顏元曾用“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句話,來形容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平時只知誇誇其談,但面對國家危局卻毫無應對之策,只會在江山易主之際透過自殺的方式,來報答君王的“恩養”。雖然此說有失偏頗,但從晚明文臣們的表現來看,也頗有一番道理。
其實就晚明士大夫的表現來看,能做到“臨危一死報君王”的還算是有良心之人,尚有不少身居高位的大臣非但做不到這一點,反而還會在投靠新朝的同時,恬不知恥地攻擊舊朝,而崇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正是其中的典型。那麼,魏藻德是何許人也?他都有哪些為人不齒的舉動?
魏藻德字師令(一作恩令),號清躬,直隸通州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考取狀元,被授予翰林修撰職務。魏藻德為人擅長辭令、極有辯才(“藻德有口才”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而且深諳帝王心術,在奏事時每每能迎合皇帝的心意,由此深受崇禎帝的器重。
在成為狀元兩年後,魏藻德便因奏對稱旨,被超拔為少詹事兼東閣大學士,開始入閣輔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魏藻德晉升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不久便代替陳演成為內閣首輔。魏藻德從考取狀元到出任首輔,前後只用了4年時間而已,真可謂神速。
魏藻德居官期間毫無建樹,唯一能算是成就的,也就是號召百官捐款助餉(“藻德居位,一無建白,但倡議令百官捐助而已。”引文同上),然而由於此事觸犯到王公大臣們的利益,所以遭遇普遍抵制,最終不了了之。當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殉國,但文武群臣們卻並未效仿皇帝,而是恬不知恥地準備為新朝效力,尤以魏藻德為甚。
且說李自成進京後,命令明朝遺臣悉數前去報道,訊息傳出後,首輔魏藻德忙不迭地去拜見他,並向其跪地叩頭、請求錄用。李自成很鄙視魏藻德的表現,便問他為何不像崇禎帝那般殉國,後者聽後非但未感到羞愧,反而恬不知恥地回答道:“罪臣正等待新朝的召喚,不敢貿然去死。”李自成感到齒冷,便下令將魏藻德等人押往權將軍劉宗敏府中,由後者訊問。
劉宗敏對明朝遺臣根本就沒有好印象,所以一上來便責問魏藻德:“你身為內閣首輔卻坐視國家淪喪,怎麼還有臉活著呢?”魏藻德聽完後,趕緊陪著笑臉回答道:“罪臣本是一介書生,對治國理政本來就不在行,況且先帝昏庸無道、剛愎自用,局勢之所以無可挽回,全是先帝之罪。”
劉宗敏聽後勃然大怒,指著魏藻德的鼻子罵道:“你本是不名一文的酸腐書生,考取狀元后才三年時間便當上宰相(實為四年),崇禎帝對你可謂是恩深如海,哪裡有負於你?如今你卻詆譭他昏庸無道,真是個忘恩負義的混蛋!”說完,劉宗敏命人抽打魏藻德的臉頰,許久才下令罷手。
賊點名日,藻德首向自成叩頭求用...少頃,繩系至,命送偽刑官拷打。劉宗敏責以首輔致亂。魏藻德曰:“臣本書生不諳政事,又兼先帝無道,遂至於此。”宗敏怒曰:“汝以書生擢狀元,不三年為宰相,崇禎有何負汝,詆為無道。”呼左右批其頰。見《明季北略·卷三十二》。
既然李自成、劉宗敏都極度厭惡魏藻德,其結局可想而知。很快,劉宗敏對魏藻德大刑伺候,命他“捐款助餉”。魏藻德在被夾棍夾斷十指的情況下,被迫交出白銀一萬餘兩,然而劉宗敏根本不相信一個首輔家中僅有萬兩白銀,便命令手下人繼續用刑。
魏藻德在獄中呼天搶地、哀嚎不止,最終熬不過酷刑,在5天后被夾爛腦殼而死。事後,魏藻德的兒子也被殺(“藻德輸萬金,賊以為少,酷刑五日夜,腦裂而死。復逮其子追徵,訴言:‘家已罄盡。父在,猶可丐諸門生故舊。今已死,復何所貸?’賊揮刃斬之。”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
魏藻德本是一介書生,因為受到崇禎帝的器重,不僅被欽點為狀元,還在短短4年的時間裡晉升為首輔,所受恩寵可謂極深。然而對於崇禎帝的信任,魏藻德非但沒有替君父分憂,反而在江山易主後對新朝搖尾乞憐,並大肆抹黑崇禎帝,其人性之卑劣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他最終遭受酷刑而死,也算是罪有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