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對此《史記》有詳細記載,其中談到起義原因這樣說:“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擔任屯長,與900名貧民去漁陽戍邊,走到大澤鄉時遇到大雨,道路泥濘不通,預計無法按期抵達漁陽。按照秦律,不能按期抵達會被處斬。

    看《史記》的這段記載,很容易得出結論:陳勝、吳廣因為誤期,不管往前走,還是往後退,反正是個死,不如揭竿而起。那麼,這就是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的原因?

    1、睡虎地出土秦簡,給出不同答案

    大澤鄉起義原因形成共識數千年來,隨著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的一次考古而受到質疑。考古中出土大量竹簡,以秦篆記載的秦朝法律條文寫得很明白:在應徵服徭役的時候,“水雨,除興”。遇到降雨無法如期動工,可以免除本次徵發。

    《徭律》同時規定,應徵服徭役,誤期不到罰交二副鎧甲;遲到三至五天,要受到訓斥和責罵;遲到六至十天,罰交一個盾牌;遲到十天以上,罰交一副鎧甲。此條款與“失期,法皆斬”的差距太大了。

    因此,很多人在研讀睡虎地秦簡後,自然而然得出一個結論:陳勝、吳廣因誤期當斬的理由並不成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睡虎地秦簡的出現,“失期,法皆斬”永遠沒有得以糾正的機會了。

    2、為什麼後世有截然不同的記載

    秦墓中出土的秦律,推翻了大澤鄉起義的直接原因。那麼《史記》“失期,法皆斬”的記載是憑空而來的嗎?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司馬遷為了扣實“暴秦”的帽子,所進行的一次文學藝術加工,或者說只是採信了更有主觀感情色彩的一種民間說法。

    這樣的推論確有其因。秦朝二世而亡,西漢立國後對於“過秦”有普遍共識:苛法酷刑,“以暴虐為天下始”,並“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持久用兵,大興建築,勞役繁重。焚書坑儒、“敢有挾書者族”又令士人離心,文化凋敝。

    為避免“暴秦”過失,直接促使西漢實施休養生息政策,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漢興之初,反秦之敝“,採取與“暴秦”相反的國策,“與民休息,凡事簡易”,催生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也就沒人較真“失期,法皆斬”的真相了。

    3、不同記載的背後還有什麼隱情

    出土秦律和《史記》記載不同的背後,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劉邦當上皇帝后,對陳勝極其敬重,不僅封其為“隱王”,還派人專門尋找到其陵墓,駐兵守護,年年以君王之禮祭祀。高調敬重陳勝,原因是二人同樣出身低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都靠自身努力改變了命運和身份。

    為肯定這種“庶民的勝利”,西漢給予陳勝極高的歷史地位。起事者是正面形象,對於他發動的大澤鄉起義的正當性,也要充分給予肯定,也就不怕給秦朝再扣上一頂“失期,法皆斬”的帽子,反正多這一頂也不會有人說什麼。

    4、陳勝和吳廣或許並非普通徭役

    其實,西漢文人只要稍微做些考證,就不難發現“失期,法皆斬”是錯誤的,畢竟他們生活的年代距秦朝滅亡還沒有多少年時間。但為什麼包括司馬遷在內也不再仔細考證,就匆忙下結論呢?僅是為了維護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正當性?

    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徭律》是秦始皇時期所頒定,到秦二世時,還能不能得到原文原汁地執行是打了問號的。依秦二世上臺後的一系列慘無人道的表現看,他完全有可能對於《徭律》加碼,刑上加刑,從而對“失期”作出更嚴酷的處罰。

    《徭律》是對服徭役者的法律規定,徭役又分為力役、兵役兩種。去漁陽戍邊無疑是兵役,應是應對北方遊牧部落。

    陳勝和吳廣作為兵役,或許前往漁陽是參加軍事行動。軍中無戲言,誤期當斬是正常的。從這一點上看,陳勝所說“失期,法皆斬”應是不虛的。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遷會在《史記》中如此記述的原因吧?

    與陳勝有關的故事還有兩個,分別是“苟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從中可以看出,陳勝想幹番大事業的念頭早已存在,主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所謂的失期,法皆斬”不過是他久懷雄心鬥志的導火索。

    睡虎地秦簡沒有錯。《史記》也沒有錯。

    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 2 # 三峽橙子鍋

    只是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必然的暴發而已……失期當斬只是誘因……沒有這個事也會有其他什麼事,沒有陳勝也會有吳勝

  • 3 # 不惑閒談

    從我們考古工作中出土的秦簡可以知道,秦朝法律規定誤期只會受到罰款,並不會全斬,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陳勝吳廣的鴻鵠之志,陳勝吳廣就是官吏階層,不能算真正的農民起義,而他們自己本身就是律法的解釋人以及執行者,所謂的起義在當時秦朝統治者眼中更應該看做是反叛,極大的可能是陳勝吳廣以當斬來嚇唬同行的徭役人員,反不反都是死,造反還可能有一線生機,如此這樣脅迫他們一同發起反叛。

    第二,太史公迫於形勢需要抹黑秦朝,史記在司馬遷活著的時候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期他外孫楊惲才將此書向社會流傳,史記在漢朝都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因為書中有大量的宮廷秘事,太史公不可能不知道史書的尺度在哪裡,迫於形勢需要將秦朝抹黑以彰顯漢朝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以此換取史記不被統治者禁止銷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小米note3、華為nova3e和魅族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