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得人們總有越過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去探索新天地的願望。正是這些原因促使人類的祖先發明瞭木筏、獨木舟等水上交通工具,並藉助帆來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當然,僅僅靠風驅動是不夠的,所以人們還發明瞭槳。至於帆和槳哪個先出現,現在人們無法確知。不過,從一些古蹟上看,槳的出現似乎早些。如果把帆、槳裝在獨木舟上,就成了最原始的帆船。因為早期的槳也起帆的作用。但這種原始的帆船是很難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的。對於那些靠海生活的人們來說,就需要造出更大、更結實的帆船。而且船上帆、槳、舵都要具備,使用起來要安全有效。對於那些進行海上貿易的人們來說,對帆船的要求就更高了。通常人們認為地中海是航海業發展的搖籃。早在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這是一個以航海聞名的民族)就從地中海航行到愛琴海,從此以後,他們的龐大的商船隊又發現了直布羅陀海峽,並航行到了英國。但是,隨著考古的發現增多,人們又發現了更早的船隻,因而也更新了人們的一些觀點。印度是一個海岸線很長的文明古國,所以印度考古學家在孟買洛塔附近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港口並不令人吃驚。人們在那兒發現了碼頭、貨棧和218米長、37米寬的船塢。由這些發現,人們可以想象當時印度洋上繁忙發達的帆船運輸,並可想象當時龐大的造船工業。所以嚴格地說,印度洋才是真正的航海搖籃。早期的帆船,除了用於進行貿易活動,也用作戰艦。說是戰艦,實際上在早先並沒裝上火炮,只是用來運送兵馬、糧草。我們不難發現,最初航海業發達的都是一些靠海生活的民族。為了生存,他們將帆船越造越好,以至有了發達的航海業。航海業興起的前提是有能經得起風浪的帆船。早期人們對帆船的速度要求並不高,重要的是船要經得起風浪。而這樣的帆船一旦產生,人們便可以越過大海去進行貿易、戰爭或探險。羅馬人在他們傑出的統帥朱利葉斯·凱撒和安東尼帶領下征服克利奧帕特拉女王的埃及時,其龐大的艦隊就是滿載兵馬糧草的大型帆船隊。這種帆船叫加利船,它的動力裝置是一塊巨大的方形布帆和由100多個奴隸來劃的分幾層在兩側排列的槳。實際上,古羅馬人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造出了傑出的加利船特里雷米號。它長42米,有巨大的方形帆,其槳分3層排列在船的兩側,要100多個奴隸來劃。相比之下,北歐的海盜們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面臨的是北海及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險惡的環境對他們的船提出了特別的要求。為適應風向變化,他們將帆變成了活動的。順風時,把帆橫過來作為橫帆。當無法順風航行時,便透過調整帆及船的行進方向使船獲得前進的動力。如果進行合適的調整,即使逆著風,船也能前進了。調整後與船行方向平行的帆通常稱為縱帆。如果將這兩種帆結合起來使用,那麼只要有風,船就可以很方便地向任何方向航行了。這些海盜船造得又細又長,除了巨大的方帆,還用40~50名水手划槳,所以這些船跑得特別快,而且可以躲到某些大船進不去的狹窄的水道。這正好是海盜們所需要的。中國古代的航海業也比較發達。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能造出長20多米、寬56~84米、載重30噸以上的船。1974年,在泉州發掘出來的宋代的一艘海船,長達345米,寬44米,深327米,排水量達3744噸,可載重200噸。鄭和是中國著名的Nautilus。1405年,明成祖派遣他率船隊出使西洋。他率領的船隊有300多艘船,其中有“寶船”60多艘。所謂寶船,就是大些的船。最大的長44丈(137米)、寬18丈(56米),分4層,約1500噸,可乘400~1000人,為當時世界之最。船隊除了17000多人,還滿載金銀、絲綢、瓷器。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從江蘇太倉瀏河啟程,於1407年回國。以後又六下西洋,總共歷時28年(1405~1433年),足跡遍佈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和非洲等地的35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東非的馬拉加西和索馬利亞。但是,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恐怕還不能與哥倫布的3艘帆船發現美洲大陸比。信奉地圓學說的哥倫布決定與發現好望角的葡萄牙人迪亞士航行方向相反而向西航行,去尋找印度和中國。他請求西班牙國王“贊助”,得到國王的恩准後,遂於1492年率領3艘全部用帆船裝備起來的帆船隊開始向西航行。船隊的旗船聖·瑪麗亞號是長約24米、寬約8米、吃水約2米、重約80噸的木船(這比鄭和的船小多了),有3根柱桅杆,前兩根掛方橫帆,後一根掛三角形縱帆,船頭還斜掛一面小型縱帆。哥倫布就率領著這個由小型輕便帆船組成的船隊,用了69天橫渡大西洋(平均時速約4海里,即74千米),到達了今天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誤以為已經到了印度,於是那裡的土著人便糊里糊塗地成了印第安人。直到1499年,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濟才證實:哥倫布並沒有到印度,他到的是一塊“新大陸”。歐洲人於是把這塊新大陸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自新航線開闢後,從16世紀到19世紀,蔚藍色的大海上白帆點點,到處航行著美麗的三桅帆船。帆船的製造技術越來越高,到19世紀初達到了頂峰。帆船造得越來越大,有的帆船的桅杆竟高達50米,僅中間主桅上的布帆就兩噸多重。帆船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快速型的時速達到了15海里,最快的時速超過了20海里。為帆船時代結束劃上句號的應當是德華人在1902年造出的名為“普魯士”號的巨大怪物。它長1335米,寬164米,5根桅杆上各掛6面帆,重達1150噸,最大時速19海里,但是,這艘船實際上是為博物館造的,因為這時候,用螺旋槳推動的船都已經出現幾十年了。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得人們總有越過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去探索新天地的願望。正是這些原因促使人類的祖先發明瞭木筏、獨木舟等水上交通工具,並藉助帆來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當然,僅僅靠風驅動是不夠的,所以人們還發明瞭槳。至於帆和槳哪個先出現,現在人們無法確知。不過,從一些古蹟上看,槳的出現似乎早些。如果把帆、槳裝在獨木舟上,就成了最原始的帆船。因為早期的槳也起帆的作用。但這種原始的帆船是很難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的。對於那些靠海生活的人們來說,就需要造出更大、更結實的帆船。而且船上帆、槳、舵都要具備,使用起來要安全有效。對於那些進行海上貿易的人們來說,對帆船的要求就更高了。通常人們認為地中海是航海業發展的搖籃。早在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這是一個以航海聞名的民族)就從地中海航行到愛琴海,從此以後,他們的龐大的商船隊又發現了直布羅陀海峽,並航行到了英國。但是,隨著考古的發現增多,人們又發現了更早的船隻,因而也更新了人們的一些觀點。印度是一個海岸線很長的文明古國,所以印度考古學家在孟買洛塔附近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港口並不令人吃驚。人們在那兒發現了碼頭、貨棧和218米長、37米寬的船塢。由這些發現,人們可以想象當時印度洋上繁忙發達的帆船運輸,並可想象當時龐大的造船工業。所以嚴格地說,印度洋才是真正的航海搖籃。早期的帆船,除了用於進行貿易活動,也用作戰艦。說是戰艦,實際上在早先並沒裝上火炮,只是用來運送兵馬、糧草。我們不難發現,最初航海業發達的都是一些靠海生活的民族。為了生存,他們將帆船越造越好,以至有了發達的航海業。航海業興起的前提是有能經得起風浪的帆船。早期人們對帆船的速度要求並不高,重要的是船要經得起風浪。而這樣的帆船一旦產生,人們便可以越過大海去進行貿易、戰爭或探險。羅馬人在他們傑出的統帥朱利葉斯·凱撒和安東尼帶領下征服克利奧帕特拉女王的埃及時,其龐大的艦隊就是滿載兵馬糧草的大型帆船隊。這種帆船叫加利船,它的動力裝置是一塊巨大的方形布帆和由100多個奴隸來劃的分幾層在兩側排列的槳。實際上,古羅馬人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造出了傑出的加利船特里雷米號。它長42米,有巨大的方形帆,其槳分3層排列在船的兩側,要100多個奴隸來劃。相比之下,北歐的海盜們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面臨的是北海及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險惡的環境對他們的船提出了特別的要求。為適應風向變化,他們將帆變成了活動的。順風時,把帆橫過來作為橫帆。當無法順風航行時,便透過調整帆及船的行進方向使船獲得前進的動力。如果進行合適的調整,即使逆著風,船也能前進了。調整後與船行方向平行的帆通常稱為縱帆。如果將這兩種帆結合起來使用,那麼只要有風,船就可以很方便地向任何方向航行了。這些海盜船造得又細又長,除了巨大的方帆,還用40~50名水手划槳,所以這些船跑得特別快,而且可以躲到某些大船進不去的狹窄的水道。這正好是海盜們所需要的。中國古代的航海業也比較發達。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能造出長20多米、寬56~84米、載重30噸以上的船。1974年,在泉州發掘出來的宋代的一艘海船,長達345米,寬44米,深327米,排水量達3744噸,可載重200噸。鄭和是中國著名的Nautilus。1405年,明成祖派遣他率船隊出使西洋。他率領的船隊有300多艘船,其中有“寶船”60多艘。所謂寶船,就是大些的船。最大的長44丈(137米)、寬18丈(56米),分4層,約1500噸,可乘400~1000人,為當時世界之最。船隊除了17000多人,還滿載金銀、絲綢、瓷器。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從江蘇太倉瀏河啟程,於1407年回國。以後又六下西洋,總共歷時28年(1405~1433年),足跡遍佈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和非洲等地的35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東非的馬拉加西和索馬利亞。但是,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恐怕還不能與哥倫布的3艘帆船發現美洲大陸比。信奉地圓學說的哥倫布決定與發現好望角的葡萄牙人迪亞士航行方向相反而向西航行,去尋找印度和中國。他請求西班牙國王“贊助”,得到國王的恩准後,遂於1492年率領3艘全部用帆船裝備起來的帆船隊開始向西航行。船隊的旗船聖·瑪麗亞號是長約24米、寬約8米、吃水約2米、重約80噸的木船(這比鄭和的船小多了),有3根柱桅杆,前兩根掛方橫帆,後一根掛三角形縱帆,船頭還斜掛一面小型縱帆。哥倫布就率領著這個由小型輕便帆船組成的船隊,用了69天橫渡大西洋(平均時速約4海里,即74千米),到達了今天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誤以為已經到了印度,於是那裡的土著人便糊里糊塗地成了印第安人。直到1499年,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濟才證實:哥倫布並沒有到印度,他到的是一塊“新大陸”。歐洲人於是把這塊新大陸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自新航線開闢後,從16世紀到19世紀,蔚藍色的大海上白帆點點,到處航行著美麗的三桅帆船。帆船的製造技術越來越高,到19世紀初達到了頂峰。帆船造得越來越大,有的帆船的桅杆竟高達50米,僅中間主桅上的布帆就兩噸多重。帆船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快速型的時速達到了15海里,最快的時速超過了20海里。為帆船時代結束劃上句號的應當是德華人在1902年造出的名為“普魯士”號的巨大怪物。它長1335米,寬164米,5根桅杆上各掛6面帆,重達1150噸,最大時速19海里,但是,這艘船實際上是為博物館造的,因為這時候,用螺旋槳推動的船都已經出現幾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