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是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產生的保護機制,不止是人類,在動物中也是如此。設想一下,如果在古時候我們自己拉稀,嘔吐,而當時又沒有我們現在的擦布或清潔工具(即使有這些工具我們仍然會感覺到噁心),那麼如果我們的親人對我們的惡臭感到噁心,離我們而去,那我們去見上帝的機率就會出奇的高了,我們的族群也就無法欣欣向榮到現在了。有科學家也專門也就過這個問題,雖然不是聞臭襪子,不過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所做的實驗是要求母親聞孩子用過的尿布。2006年,研究者招募了13個勇敢的母親,要求她們聞一對桶,一個桶中裝著骯髒的由她們自己的孩子所產生的尿布,而另一個桶裡則裝著其他媽媽孩子的尿布。研究發現即使這些母親不知道哪個桶裡裝著的是自己孩子的尿布,但是從噁心程度打分中,她們仍然對她們自己孩子的尿布打分更低,也就是惡性程度比另一個尿布低。研究者認為這個實驗提供了一個例子,表明我們人類對噁心事物的反應是可以被改變的。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同樣合理,因為孩子產生的排洩物很容易成為阻礙母親關懷孩子的因素,並且我們人類通常與自己的族群共享同樣的微生物群,因此對自己族群的噁心事物的程度較低的話更利於族群發展。動物也是如此。所以延伸到臭襪子,衣服,甚至是自身的臭味,都能用這個結論來解釋。
簡單來說,是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產生的保護機制,不止是人類,在動物中也是如此。設想一下,如果在古時候我們自己拉稀,嘔吐,而當時又沒有我們現在的擦布或清潔工具(即使有這些工具我們仍然會感覺到噁心),那麼如果我們的親人對我們的惡臭感到噁心,離我們而去,那我們去見上帝的機率就會出奇的高了,我們的族群也就無法欣欣向榮到現在了。有科學家也專門也就過這個問題,雖然不是聞臭襪子,不過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所做的實驗是要求母親聞孩子用過的尿布。2006年,研究者招募了13個勇敢的母親,要求她們聞一對桶,一個桶中裝著骯髒的由她們自己的孩子所產生的尿布,而另一個桶裡則裝著其他媽媽孩子的尿布。研究發現即使這些母親不知道哪個桶裡裝著的是自己孩子的尿布,但是從噁心程度打分中,她們仍然對她們自己孩子的尿布打分更低,也就是惡性程度比另一個尿布低。研究者認為這個實驗提供了一個例子,表明我們人類對噁心事物的反應是可以被改變的。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同樣合理,因為孩子產生的排洩物很容易成為阻礙母親關懷孩子的因素,並且我們人類通常與自己的族群共享同樣的微生物群,因此對自己族群的噁心事物的程度較低的話更利於族群發展。動物也是如此。所以延伸到臭襪子,衣服,甚至是自身的臭味,都能用這個結論來解釋。
Case, T. I., Repacholi, B. M., & Stevenson, R. J. (2006). My baby doesn"t smell as bad as yours: The plasticity of disgus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7(5), 35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