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芳說芳語
-
2 # 明揚51
京劇的伴奏主要分為文場和武場兩個部分。武場主要是打擊樂,包括單皮鼓、檀板、大鑼、鐃鈸、小鑼、鼓等。文場主要是拉絃樂器和彈撥樂器以及吹奏樂器,大概就是提問者主要想了解的吧?
具體分別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拉絃樂器
常用的主要有:
1:京胡
京胡是京劇伴奏的第一樂器,不可或缺,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有一把京胡也能唱戲,比如演員平時吊嗓很多時候就是一把胡琴伴奏。
2:京二胡
京二胡早先稱為“甕子”,應用時間較晚,是梅蘭芳大師的樂隊琴師發明並首先應用與旦角伴奏的,一般公認是王少卿先生為主要發明人,京二胡不同於梆子用二胡的圓形擔子,是半圓半方,圓面向內,便於操琴者虎口貼握。
第二: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的使用種類沒有固定模式,視演員和琴師風格增減,過去有“老三件”的說法,即京胡+月琴+三絃。
1:月琴
月琴應該算是京胡之外最重要的輔助樂器,當屬第一彈撥樂器,一般上一根弦,也有個別琴師上三根弦的。早先月琴直徑小於目前所用尺寸,且內有“銅膽”,對音色加以裝飾。在清脆、歡快的基礎上有“金屬銅音”。
2:三絃
三絃不同於月琴的清脆,音色較為低沉、幽怨,總在二黃唱腔中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
3:阮
一般只用中阮,根據演員演唱需要和習慣也可加其他型號的。阮的伴奏作用並不大,不像京胡的伴奏,阮一般不需要彈奏每一個音符,主要是用“點撥”的方式,在過門中提現出一種輕重“節奏感”。
第三:吹奏樂器
1:嗩吶
主要是用於吹奏“曲牌”,比如迎客、送客等,偶用於伴奏,如《羅成叫關》、《大回潮》中的嗩吶二黃。
2:笛子
多用於京劇中的“吹腔”伴奏,武、舞戲多用,如《挑滑車》、《小放牛》等。
3:笙
笙的加入京劇樂隊時間更短,應該是李世濟的琴師、丈夫唐在炘開先河。為的是烘托程派唱腔強烈氣氛時,樂隊不至於顯得單薄。目前仍主要總在程派伴奏上。
月琴、京胡、板鼓、大鑔、梆子、大鈸等。
1、月琴
月琴,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釐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製,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製。箱內建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麵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
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臺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在京劇文場中,月琴和京胡、三絃合稱三大件(後來,梅蘭芳引入了京二胡,成為四大件了)。豫劇使用大八角無品月琴伴奏,它和二絃、三絃合稱三大件。
2、京胡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絃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絃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絃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絃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
3、板鼓
板鼓,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唐代清樂中使用的“節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隋唐時期已用於隋九部樂、唐十部樂的“清樂”中,當時稱為節鼓。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廣泛用於崑曲、京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清代還稱搭鼓,《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
4、大鑔
呈草帽狀,直徑60釐米兩片鑔葉分陰陽,演奏時兩鑔碰擊發出巨響。小鑔,打擊樂器,銅質,直徑20釐米。大鑔和小鑔這兩件樂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飛禽在飛動時雙翅發出的聲響。
根據鑔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鑔分為雙光鑔、水鑔、京鑔、小鈸等幾種,其中小鑔和京鑔發音較高,多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常與奉鑼和仿蘇鑼配合使用;雙光鑔和水鑔發音較低,多用於文戲,與虎音鑼或中堂鑼配合使用,其中雙光鈸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5、大鈸
大鈸,圓形,銅製。兩面為一付,每面直徑約一尺。大鈸無固定音高,用一線記譜。大鈸聲音宏亮,多用於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大鈸音量大而餘音長,不宜演奏過密的音型。鈸除漢族廣為使用外,在藏、壯、彝、侗、傣、景頗、佤、白等少數民族中也廣為流傳。
根據鈸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鈸分為雙光鈸、水鈸、京鈸、小鈸等幾種,其中小鈸和京鈸發音較高,多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常與奉鑼和仿蘇鑼配合使用;雙光鈸和水鈸發音較低,多用於文戲,與虎音鑼或中堂鑼配合使用,其中雙光鈸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