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鋒吧C棟802
-
2 # 老蔣談策劃
英特爾這個品牌怎麼樣?
很牛,因為他創造了一個品牌模式:要素品牌!
什麼是要素品牌,要素品牌也叫成分品牌!因為含有這個成分,讓消費者更加信賴!
如,紙盒裝的牛奶,很多用的是利樂包,利樂也是一個商標,也稱為要素品牌,你要使用,是需要交使用費的。但使用了這個利樂裝,消費者會感受到品牌和品質,增強信任感。如它的廣告語:利樂,保護保品質,非常貼切。
還有,萊卡,也是如此。
要素品牌打造也是一門學問,有具體的方法。建議看科特勒的專著《要素品牌》!
深知精準營銷創始人CEO 蔣軍提供網際網路精準營銷策劃,品牌超級IP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設計,社群營銷運營,資源匯入及專案落地,急功急利做品牌,快速實現銷售轉化裂變。
看哥們這口氣是想收購它!!!這品牌當然厲害,現在大多數電腦都是這個品牌的CPU
處理器十大品牌排行榜英特爾是我們所熟知的品牌。在國際知名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最新發布年度100強“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
一個看不見的計算機內建的B2B產品,居然做成了消費者品牌,而且還家喻戶曉,不得不讓人稱奇。按照常理,電腦廠商是它的客戶,英特爾沒有必要拋頭露面,面向消費者吆喝,只需要服務好客戶即可。可英特爾為什麼要做如此大的轉變,像麥當勞、可口可樂等消費品一樣在大搞品牌傳播,是什麼驅動了它向消費者品牌之路邁進?
其實,這個變革過程並不是什麼高瞻遠矚、率先洞察趨勢之後做出的英明決策,恰恰是外界環境變化而使得英特爾不得已而為之。
有趣的是,在英特爾的發展史上,有很多不得而為之,包括intel這個名字。
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這都是人們事後總結臆斷的結論。這個成立於1968年的品牌,最初名字叫“摩爾——諾伊斯電子公司”,是英特爾的創始人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摩爾(Gordon Moore)名字的組合。但當他們去工商局登記時,卻發現這個名字已經被一家連鎖酒店搶先註冊,此外英文裡Moore Noyce聽起來與more noise(吵吵嚷嚷)非常相似,所以他們不得已將公司名改成了“intel”,是從積體電路(integrated electronics)兩個單詞中形成的縮寫。於是,這個簡單又富有科技內涵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早期的英特爾,作為計算機零件(主機板、系統、軟體和晶片)製造商,技術創新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品牌營銷卻也是後來的無奈之舉。
創新強勁,營銷尚未覺醒
成立之後的三十年內,intel一直是一個弱關注品牌,即很少有消費者在購買電腦時會在意裡面是否有intel。與很多B2B品牌一樣,它只是致力於創造最好的技術,滿足客戶的基本要求,並且以為只要我能夠持續在技術上創新,客戶就會選擇我的產品。可是市場的迴應卻是另外一種聲音,光有創新是遠遠不夠的。
1989年4月,技術助理丹尼斯·李·卡特認為英特爾的微處理器386無法取代286,主因是終端消費者不會想要386所提供的強大運算能力,卡特認為必須直接說服386微處理器才是終端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這一提議得到Quattroporte葛洛夫的大力支援。之後,卡特在丹佛市報紙廣告登上將286黑體字畫上紅色“X”,報紙下一版面即出現386並引用文字說明它的優點,此廣告隨後在全美報紙登出,並帶動了386銷售量。
英特爾小試牛刀,從廣告中感受到了一絲曙光,營銷取得了初步成效。看似X86利用廣告營銷拉動市場的策略可以進一步推進。英特爾的算盤打的很好,基於技術的推動,我不斷更新換代,用X86引領市場的發展,客戶就會持續採用我的產品。
這一想法很好,如果順利的話,英特爾將掌握主控權,繼續鞏固計算機關鍵零部件霸主地位。
然而,英特爾卻遭遇兩大困惑。1) 強勢的下游不甘受制於人
早在1986年英代爾推出386微處理器時,藍色巨人IBM並不願意採用,而且整個PC行業除了康柏之外,幾乎都不願意採用,計算機廠商更願意停留在286時代。這使英代爾感到發展的危機。光靠自己以技術升級驅動下游更新換代,頗具難度。前面我們提到的89年英特爾利用廣告直面消費者,營造了一種拉力,但這種拉力不夠強大,難以真正驅動廠家跟隨自己更新換代的步伐。
2)數字概念不受法律保護
廣告強化了X86的概念,教育普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不過,很快英特爾又遇到新的問題。以數字為認知標識的X86產品不僅客戶採用,競爭對手也採用了英特爾苦心營造的X86概念。
由於“以數字命名的品牌不受商標法保護”,所以Intel競爭對手紛紛將自己的產品也命名為286、386,這樣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偷走市場。一時間,X86成為行業標準概念,並不專屬於英特爾。
內憂外患一股腦來臨。面對強勢下游的不合作,X86不受保護而為競爭對手做嫁衣,英特爾深知,光有技術創新力難以為繼,企業需要尋求營銷突破與變革。
可見,英特爾也是逼出來的聖人,之所以開展營銷創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