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95192054110

    演義裡不是陸遜不敵曹睿,是人稱“魏將福音”的諸葛瑾怒送一波經驗後,陸遜保全三軍全身而退。原文:卻說諸葛瑾大敗一陣,又值暑天,人馬多生疾病;乃修書一封,令人轉達陸遜,議欲撤兵還國。遜看書畢,謂來人曰:“拜上將軍:吾自有主意。”瑾問:“陸將軍作何舉動?”使者曰:“但見陸將軍催督眾人於營外種豆菽,自與諸將在轅門射戲。”瑾大驚,親自往陸遜營中,與遜相見,問曰:“今曹睿親來,兵勢甚盛,都督何以御之?”遜曰:“吾前遣人奉表於主上,不料為敵人所獲。機謀既洩,彼必知備;與戰無益,不如且退。已差人奉表約主上緩緩退兵矣。”瑾曰:“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何又遲延?”遜曰:“吾軍欲退,當徐徐而動。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勢追趕:此取敗之道也。足下宜先督船隻詐為拒敵之意,吾悉以人馬向襄陽而進,為疑敵之計,然後徐徐退歸江東,魏兵自不敢近耳。”瑾依其計,辭遜歸本營,整頓船隻,預備起行。陸遜整肅部伍,張揚聲勢,望襄陽進發。早有細作報知魏主,說吳兵已動,須用提防。魏將聞之,皆要出戰。魏主素知陸遜之才,諭眾將曰:“陸遜有謀,莫非用誘敵之計?不可輕進。”眾將乃止。數日後,哨卒報來:“東吳三路兵馬皆退矣。”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報果然盡退。魏主曰:“陸遜用兵,不亞孫、吳。東南未可平也。”因敕諸將,各守險要,自引大軍屯合淝,以伺其變。此戰歷史上確實有,和演義稍有出入但差別不大。是吳軍上演了無數遍的老套路:攻打只有四個足球場大的新城,打不下來,軍中疾病流行,魏軍援軍到達,吳軍退軍,其中陸遜保全三軍徐徐退軍和歷史上是一樣的。而魏軍不敢妄動,也證明無論歷史還是演義,魏軍都是很忌憚陸遜的。別以為保全三軍很容易,又過了二十年,諸葛恪也是這麼幹的,打新城,沒打下來,軍中疾病流行,魏國援軍抵達,後撤,吳軍撤了稀稀拉拉,傷病士卒躺了一地,損失慘重(恪引軍而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忿痛,大小呼嗟)。諸葛恪回國後不久被政變殺掉。╮(╯▽╰)╭羅貫中是很喜歡陸遜的,譬如夷陵之戰,明明是吳軍蜀軍人數大致相當(5萬),大筆一揮,變成陸遜五萬火燒七十三萬大軍。而歷史上陸遜也確實與他的前任們不同,陸遜是出將入相的代表,三國志裡只有兩個大臣單獨成傳,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陸遜,其地位特殊可見一般。至於陸遜也打不下襄陽、新城那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諸葛亮早就說過: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吳軍是典型的無制之兵。吳軍與魏、蜀兩國相比,其家族私兵色彩最為濃厚,實行世襲領兵制,軍隊被世家大族控制,打仗臨時拼在一起,北上打打草谷,吳國地主們是有興趣的,攻城略地那是沒興趣的。孫權對此也一直壓力很大,可以說孫權一直是夾縫裡求生存,老將們過逝後孫權會相近辦法剝奪其家族兵權,子孫轉任閒職,也落下了薄情寡恩的名聲,孫權幾乎一生都在致力於強化皇帝的軍權。不僅如此, 吳軍為了湊數,相當一部分是由從山越等蠻族招募而來的蠻族輕步兵組成,雖然單兵好勇鬥狠但軍令不一,紀律鬆散,在北方面對精銳的魏國騎兵那是吃大虧的。相比之下,魏蜀兩國軍隊就純正的多,而且魏國有曹操所著《魏武軍令》,是一套非常系統的步兵和騎兵操典,蜀國有諸葛亮的《兵要》和《武侯兵法》,也是很成熟的步兵操典,吳軍則一直沒有系統的陸軍訓練體系。甚至有時候魏國甚至不需要出動騎兵,殺了吳國統帥就可以了:明年,權自將號十萬,至合肥新城。寵(指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賊於是引退。吳國甚至還被蜀漢遺臣刷人頭:及鍾會、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征,憲(指羅憲)大破其軍。孫休怒,又遣陸抗助協。憲距守經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勸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會荊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當然,吳國世家大族們出於維護自己利益的考慮,防禦戰還是很積極的。所以,不是陸遜不如曹睿,而是吳軍是在一盤散沙,孫權折騰了一輩子也只是強化了皇帝的兵權,軍事改革那是顧不上的,這種背景下陸遜又能做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抄底逃頂”的理念到底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