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夢小同學

    明代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和徐中行等人,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

    後七子的基本文學主張同前七子一樣,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們並且認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辭,屬辭成篇,以求當於古之作者而已”。

    七子之首李攀龍簡介

    作為後七子之首的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因其家靠近東海,自號滄溟,人稱滄溟先生。先世籍貫濟南長清縣,他的祖父從長清縣遷移到歷城縣王舍人莊。李攀龍9歲喪父,靠母親張氏紡織度日。因家貧而自奮勤學。18歲時為縣學諸生。常與好友許邦才、殷士儋等到山澗叢林中吟詩作賦,被人指為“狂生”。

    王世貞簡介

    王世貞(1526~1590)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亦稱弇州山人。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王世貞出身於將門之家,性格與眾不同,讀書過目不忘。21歲時中進士,授邢部主事。他為人正直,不附權貴。時有一姓閻的逃犯,躲藏在錦衣都督陸炳家中,他不顧情面將閻犯拘捕。陸炳挽當朝權相嚴嵩說情也無用,仍被依法處置。後來兵部武選員外郎楊繼盛因奏劾嚴嵩十大罪狀,被酷刑下獄。王世貞經常送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被害後,他以棺殮之,因之與嚴嵩結下深怨。

    謝榛簡介

    謝榛(1495- 1575)是明代的著名詩論家,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山東臨清人,“後七子”之一。他的詩論《四溟詩話》(又名《詩家直說》)在明代乃至於在中國詩論史上都是一部具有高度理論價值的詩歌美學著作,充滿了詩歌創作的審美感興思想。

    宗臣簡介

    宗臣(1525~1560) 明代文學家。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今屬江蘇)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刑部主事,後改吏部員外郎。性耿介,不附權貴。嘉靖三十六年(1557),因作文祭奠楊繼盛而得罪嚴嵩,被貶為福州布政使司左參議。任上,曾率眾擊退倭寇。遷提學副使。

    梁有譽簡介

    梁有譽,明代文學家。字公實。順德(今屬廣東)人。生卒年不詳。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刑部主事,因念母稱病歸裡。後與黎民表、歐楨伯等人相與唱和,號南園後五子。繼而與黎民表相約遊觀羅浮,遇海上大風未果,得寒病而卒,年僅36歲。梁有譽其詩內容雖不深廣,但尚能做到婉麗多諷。他的一些詠史詩寄寓著對時世的感慨。……

    徐中行簡介

    徐中行(?~1578) 明代文學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龍灣、天目山人。長興(今屬浙江)人。出生年月不詳,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汀州知府,改汝寧。後謫長蘆鹽運判官。遷端州同知、山東僉事、雲南參議、福建副使、參政等職,累官至江西布政使。

    吳國倫簡介

    吳國倫(1524~1593) 明代文學家。字明卿,號川樓子、南嶽山人。武昌府興國州尊賢坊人(今湖北省陽新縣浮屠鎮吳智村)。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後擢兵科給事中。觸忤嚴嵩,被謫為江西按察司知事,又移南康推官等。嚴嵩敗,起為建寧同知,歷邵武、高州知府、貴州提學副使、河南左參政。後罷歸。歸裡之後,詩名很高。當時求名之士,或東走太倉(王世貞),或西走興國(吳國倫)。屬後七子中頗有名氣者。

    明後七子的文學主張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由於後七子立論有的褊狹,有的通達,故其創作中的模擬仿古程度也有所區別,其中李攀龍最為嚴重。後七子在近體詩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龍俊潔響亮,王世貞精切雅緻,吳國倫整密沉雄,徐中行閎大雄整,謝榛神簡氣逸。但都帶有模擬的毛病。加之才氣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複雷同的現象。

    儘管後七子復古運動的後期,受到公安、竟陵二派的攻擊,已不能左右文壇。但他們“固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為許多詩人所接受。明末陳子龍還盛稱七子“其功不可掩,其宗尚不可非”;清初詩家如朱彝尊、毛奇齡的寫法也多承七子;就是顧炎武、吳偉業也頗受影響。

    後七子的作品,本人知之甚少,世人對他們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應該肯定的是,至少在當時甚至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左右或影響過中國的文壇和文人;同時他們的人品,他們的嫉惡如仇, 傲視汙貪,他們的體恤百姓,與民同樂,他們的盡忠報國,民族精神,都是永遠值得稱頌,為世代所敬仰的。

  • 2 # 不吃素的饅頭

    明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和徐中行。

    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

    後七子的基本文學主張同前七子一樣,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們並且認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辭,屬辭成篇,以求當於古之作者而已”。

    擴充套件資料:

    作為後七子之首的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因其家靠近東海,自號滄溟,人稱滄溟先生。先世籍貫濟南長清縣,他的祖父從長清縣遷移到歷城縣王舍人莊。李攀龍9歲喪父,靠母親張氏紡織度日。

    因家貧而自奮勤學。18歲時為縣學諸生。常與好友許邦才、殷士儋等到山澗叢林中吟詩作賦,被人指為“狂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粗縮病與防蟲有什麼關係?是殺蟲還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