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童希瑞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任何一個學派都有鼓勵創造的初衷。

    儒家在一個農耕文明國家的發展,有時被坑,有時被捧,似乎無力於創新。

    儒家文化也是“人學”,人的本性不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步;但是文明世界的科技潮流席捲天下,任何保守的實力派都阻擋不了科學的創新與發展!

    當今社會急功近利之徒打著科學的旗號,弄虛作假,欺下瞞上,已經超出了“學術爭論”的範疇。例如某些學者違背師傅關於“青藏高原隆升和黃土高原形成具有相關性”的正確論述,隨意發揮;有的說“黃土高原和第四紀東亞季風有關”,有的說“黃土高原是第四紀東亞季風的產物”;這讓“黃土之父”的在天之靈情何以堪!

    披著“儒家”的外衣,行“法家”之術,在科技界是有先科的。陳國達先生被批判,黃汲清坐“牛棚”,束星北、何澤慧掃廁所,杜樂天、李德威的理論不能在專業期刊發表……

  • 2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儒術宣揚的是金字塔結構的社會等級制周禮,要求社會底層自下而上絕對的服從,所以愚民政策是絕不可少的,絕不容許愚民有什麼新思想,否則大膽刁民就會越矩,造反,犯上作亂。這就是為何歷代帝王要獨尊儒術的根本原因。儒術的存在,造成了中國數千年來社會的死水一潭。

  • 3 # 遁世迷糊人

    鼓勵的

    明中期有資本主義萌芽,不過自己把自己搞死了。那個時期還有心學和新心學,不過也被禁了。到了清時甚至有意拔高理學流派,說句實話:皓首窮經不如知行合一。

    至於儒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窮經者畢生追求的頂點不過是明白典籍真義,但是人要做的不過是借經義去處世做事。人在事上磨,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才算如一,才算知行合一。

    如果人只能於靜時心裡得安寧,遇事需要行動是心裡卻不得安寧,那麼認知就無法教會人處事。認識到這種情況,就更不應該懼於行動,因為那會養成人喜靜的習慣,最終不過是口中說的頭頭是道,於實用處一無所知。這也是心學裡“知而不行是不知”的由頭。做到“人在事中磨,靜亦定,動亦定”,未嘗不是鼓勵人在行動中學習,在實踐中認知。

    張居正學心學,也禁心學。其實說句實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那個年代,推行難度很大,也犯忌諱。作為實際的當權者“心學如果有害於統治,出於立場當禁”,這也說明儒家思想於統治者的關係,縱使學它敬它,但一旦與實際利益相悖一樣禁它。至於未來誰給心學解禁,張居正不會考慮,因為那是合適時機下其他人該考慮的問題,不過如果那時張居正還在,心學依舊不利於它的階級利益,他們依舊是敵人。

    把歷史責任推給思想的,未免太過理想化。中國古代只有“天災”和“人禍”,思想為禍?主要還是人禍,那麼不外乎“人殺之,思想禁之”。焚書殺儒名為“統一思想”,實際也是思想禁錮。

    至於個體創造,說句實話儒家除了個別的理學流派,其他的都還好。但現實是一旦鼓勵過頭了,觸動了某些得罪不起的敏感神經,那估計有些人為了永除後患,是不會管你田裡是莊稼還是雜草,只要會長出毒藥這田就不保,說句實話古代文字獄還少嗎?想想被殺的那些?裡面儒士少嗎?裡面創新之輩少嗎?

    這個問題,細細考究就有答案。要是不願意考究一棍子打死隨意。<<傳習錄.答顧東橋書>>裡有“聞者本無求為聖人之志,又未嘗講究其詳,遂以見疑,亦無足怪”。人家說了你志向本就不在這裡,經義也是不求甚解,那麼道不同不相為謀唄。又有<<傳習錄.答周道通書>>裡“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這才是儒的氣度,你攻訐的有道理改就是了,你要是“無理噴”,他們也不過是“心中光明不會因為謗議少去半分,不過是烏雲掩日罷了”。德高者是太陽,你烏雲減少不了太陽的光明,不過是讓地上的人陰暗罷了,與他(她)何干?受損的不過公信。人心的正義還在,光明就在,內心光明的人有何須他人照拂?所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4 # 寂語堂齋

    儒家文化對個體來說主張修身,修養道德,但不反對個體創造。

    我們看孔子是怎麼說的,《論語.述而篇》原文:

    7. 6 子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藝是什麼?藝就是技術.技藝,熟練的掌握技術.技藝,但做人還是以道.德.仁為主。這就說明儒家思想是把人排在第一位的,把藝即技術.技藝排在第二位的,也就是說不反對個體創造,但不能以此為主。

    我們再看孔子又說,《論語.子罕篇》原文:

    9. 7 牢日:子云:吾不試,故藝。

    牢是孔子的弟子,牢說,孔子說了,因為我沒有當上什麼官,故此讓我學習一些技藝養家。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還是以從政為主,從政不了才來研究技術,技藝,所以技術.技藝也是排在第二位的。

    我們再看孔子說的,《論語.述而篇》原文:

    7. 20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在對知識上鼓勵個體創造,孔子又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都說明孔子非常重視學習,達到了不恥下問的程度,也就是說孔子鼓勵在知識領域進行個體創造,並且用自身的體會來說明這個問題。

    總之,儒家文化在知識領域鼓勵個體創造,在技術.技藝領域雖不推崇但也不反對個體創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玫瑰枸杞蜂蜜可以一起泡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