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泊圖泊途
-
2 # 大飛熊騎士
劉備臨死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閣下的才華遠勝曹丕十倍呀。”還有下半句,劉備沒好意思說出來,就是“曹魏的實力遠在蜀漢十倍以上”呀。原本蜀漢和曹魏的差距沒有那麼大的,就算關羽失荊州後,蜀漢的基本實力也還在的。但是夷陵之戰後,就徹底的傷了元氣,人才,糧食,蜀中的軍資庫存毀於一旦,蜀漢成了名副其實的“以一殘州抗一強國”。這種情況,是劉備一手造成的,你讓他怎麼好意思說出來呢?
但是,劉備卻在接下說:“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何為“安國和大事”?“安國”好理解,劉備去世,頭一件事就是安定蜀漢,上下之人心。這一切都前提就是,輔佐劉禪上位,所以劉備去世,諸葛亮和趙雲就擁護著劉禪回成都。所以,後面劉備那一段託付,純粹是客氣話,假如諸葛亮此時真的廢了劉禪,蜀漢必定大亂。若是諸葛亮在日後廢了劉禪,而劉禪已經繼位有年,這些“立而再廢”,豈不是打自己的臉?當然,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劉備信任瞭解諸葛亮,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
“終定大事”就有些“深意”了,大飛熊認為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自然是蜀漢最初的目標“北伐中原”,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劉備把國事託付給諸葛亮,除了對他才能的肯定外,就是表明蜀漢將走回“連劉抗曹”的戰略方向了。劉備去世前,雖然也同意了和東吳重新聯合的請求,但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只是迫於形勢而已。而蜀漢真正和東吳深入合作“抗曹”的,就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和在武昌鎮守的陸遜聯絡開始的。另外,孫權為了方便陸遜接洽蜀漢,還刻了自己的大印,放在陸遜處。
從此,蜀漢和東吳無論在政治軍事,重要職位,人物變動,都會互通訊息。兩國後期聯絡這麼緊密,關鍵就是曹魏的強大,接任曹操的曹丕可不是吃素的。曹丕雖然執政只有七年,可是卻沒少發動戰爭。夷陵之戰剛結束,曹丕就發起了三路伐吳,這一戰雖然是東吳獲得慘勝,但是曹魏三路大軍幾乎都是全身而退,東吳也沒能擴大戰果,奪取一寸土地。曹丕執政時期,曹魏在內部的統治得到了強化,這和曹操後期的統治,反叛的狼煙四起有著根本的區別。原因就是,第一,曹魏統治的震盪期已過,第二,曹丕有治國才能,比如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可見,曹丕不是沒有才華的,這點劉備也明白,諸葛亮的才華,劉備更明白。之所以拿諸葛亮和曹丕比,主要是既確定了“聯吳抗曹”的戰略,也是勉勵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決心。而諸葛亮顯然也聽出了劉備的“深意”,執行真正的“遺囑”,最後為北伐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回覆列表
白帝城看上去宛如一口枯井,正在給蜀漢政權擠最後一口水。這個汲水人便是唯一一個有資格放下水桶的人,要接過水缽的人正是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有劉備夷陵戰敗後白帝城託孤的情節,相關於曹丕的話基本一樣,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同之處在於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聽了這話流了一身汗,感動加上惶恐讓他非常激動,而《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單提到諸葛亮“泣”字。
在託孤這一情節上,羅貫中把歷史高度還原了。
(《三國演義》中劉備託孤)
劉備最放不下的還是劉禪。作為幾乎可以稱為被“老來得子”的劉禪,劉備是相當的重視。對於其能否好好生存下去可以說煞費苦心。這是一個父親乃至一個君王必有的覺悟。劉備在世時,已經開始注意剪除劉禪的障礙了,知子莫若父,“三歲看到老”,劉備對自己這個兒子有幾斤幾兩相當有數,劉禪才華有限,稱不上愚蠢也算不上賢明。所以慘了的人是劉封。曹操也會識人,對自己的兒子也有考量,那幾個人對曹丕構不成威脅。
劉封可能也沒想到劉備後來能風光到那個樣子,他成為劉備的養子這件事本身看不出他有多大野心。但是後來還是被劉備和諸葛亮注意到了,劉封目測比劉禪更有力量,劉封地處嫌隙之地又屢屢犯錯給了蜀漢高層剷除他的機會。劉備百年之後的第一個對手消失了。
諸葛亮該怎麼定位呢?我們是上帝視角,劉備的心理只能靠猜測。劉禪乃孺子也,在諸葛亮面前簡直是透明的,年幼的他不可能馬上頂起蜀漢的上上下下,諸葛亮也不會馬上放下手中的權力。危機時刻的後劉備時期必然要出現“虛君實相”的狀態。
劉備打完孫權後也明白了想要圖存必然要聯合孫權,因此把對手直接就認準了曹丕。加上劉備對曹家的一貫態度,將其列為對手也是理所應當。劉備可能把孫權認作為東吳的第一代創始人,而曹操殯天不久,劉備即將西去,曹魏二代和蜀漢二代必然有個直接的比較。蜀漢二代的實權最開始肯定要落在諸葛亮手裡(不管劉備信不信諸葛亮,他的存在起碼能制衡益州集團)。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的確是感人肺腑,前者的口吻亦君、亦父、亦友,後者聽的痛哭流涕,惶恐不安。即便是再感人的話,成熟的政治家也要努力找出弦外之音(即便說者沒有弦外之音)。從劉備說的第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中,諸葛亮可能就聽出來後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弦外之音了。
劉備可能是真心話,畢竟他畢生的心願就是平定天下,而諸葛亮顯然比劉禪更有實力,因此讓其和曹丕像較是為了抹平他的心理障礙。當然也可能是試探。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漢朝是宦官和外戚輪番登場的朝代,權臣不少,忠臣也有,託孤輔政早有先例,比如霍光。劉備說的話並不突兀。
所以劉備拿諸葛亮和曹丕比較並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