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之育之
-
2 # emwm2009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當時歐洲的形勢是德國已經發展成為陸上第一軍事強國,而英國則是無可置疑的第一海上強國。法國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被德國擊敗,只能在安全,政治上依靠英國,但又對英國勢力過大有所不滿。而德國在1866年和之後的1871年分別打敗了奧地利和法國,德意志從此獲得了統一。俾斯麥和霍亨索倫家族領導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綜合實力得到空前的加強,德國工業生產總值和科研能力以及人才的培養制度都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這時的美國儘管整體實力也在不斷上升,但與英,德的綜合力量相比還有欠火候,只能緊跟英國的政治意圖行事。而沙皇俄國儘管國土廣袤,但國內束縛其經濟,軍事等綜合國力發展的社會制度卻極端落後,實際上那時的沙皇俄國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
東方的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建立了當時現代意義上的陸,海軍。儘管陸軍還不能與德國取齊,海軍也不能與英國皇家海軍相提並論,但總體實力並不遜於俄國的太平洋艦隊。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不僅奪得了臺灣和北韓的殖民統治權,而且,還對俄國在中國東北的權益耿耿於懷,日本伊藤博文內閣是不能允許和接受俄國與日本共同“分享”中國東北利益的,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掠奪戰爭不可避免。
英國為了同德國爭奪在歐洲的霸權和海外殖民地,必須要同美國聯合起來。法國鑑於英國過於強大,為了不讓英國真正“統治歐洲”從而影響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決定不與英國站在一起。同時,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時期是戰敗國,又被德國割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因此,法國的命運是操縱在德國手裡的,因此德法“合作”順理成章。這就是當時的大國格局。
德國為了遏制住英國對Continental的控制,聯合了法國,支援俄國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換取了俄國對德國在中國膠州灣的利益的承認。而英國則希望強大起來的日本能夠牽制住俄國,德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分散俄,德在歐洲大陸的軍事力量,為今後英國稱霸Continental創造條件。於是兩大帝國主義陣營進行了“一戰”前的最後一次戰爭“預演”。只是日俄戰爭之後,由於俄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在遠東做大已經成為了事實。
-
3 # 江東汪郎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這是各國外交第一準則。
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超過了英國、法國。
尤其是德國,在德皇威廉二世的統治下,試圖在瓜分世界的浪潮中橫插一腳,由此強行租借了中國膠州灣,並叫囂德國要佔有“全部的Sunny下的地盤”,挑戰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德意志帝國增加了其在遠東的話語權;沙皇俄國也在佔有中國旅大港的基礎上,乘機獲得了中國東北的南滿鐵路修築權。
沙皇俄國的行為,引起了一直對中國東北虎視眈眈的新晉列強日本的不滿。20世紀初,英國已經成為資本輸出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列強,實力的下降是它不得不面對的事實;而美國把美洲看成是它的後花園,但對於遠東依然想分一杯羹,並向各國列強提出了“利益均沾”的政治主張。
沙皇俄國經過19世紀60年代的農奴制改革,已經從克里米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了國力。為了爭奪西亞地區的伊朗、阿富汗,它和英國的矛盾重重;
為了爭奪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法國和英國的矛盾也是不斷激發。
英國對沙皇俄國是恐懼的,這個曾經號稱“歐洲憲兵”的國家,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國土。它的國力雖然下降,但陸軍不弱於任何一個國家。
一旦沙皇俄國吞併了中國,這對英國的國家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害。
不說西亞的伊朗、阿富汗,恐怕“女皇王冠上的明珠”英屬印度最終都要淪陷在沙皇俄國的槍炮下。所以為了遏制沙皇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英國需要一個盟友,它選擇了日本。
作為原屬英國殖民地獨立成國的美國,對日本的好感遠遠大於沙皇俄國,何況英國是其母國,天然上就很親近。
所以1904年的日俄戰爭,英美支援日本,德法支援沙皇俄國,這是列強之間的利益驅使。
只是讓德意志帝國想不到的是,三年後的1907年,沙皇俄國和法國居然拋棄前嫌,和英國握手言和,組成了協約國。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根,卻是從日俄戰爭開始埋下的。
回覆列表
英國利用工業革命的契機,迅速成為世界霸主。
英國擁有全球最廣大的殖民地,擁有最大強的海軍,勢力極度澎漲,一時無國能敵。
歐洲大陸各強國,若不聯合,單打獨鬥,全不是英國的對手。
英國憑藉其雄厚的實力,不斷染指歐洲大陸事務。
法德俄都恐懼英國的霸道。
有時候為了抵禦英國的影響,法德俄三國會私下勾連,惹得英國不爽。
日本跳出來修理俄國。
法德當然不爽,必然會聲援俄國。
英國喜上眉梢,暗中進一步攛掇日本對俄動刀子。
美國此時抱著英國的大腿。
做著穩賺不賠的買賣,豈不快哉。
故,德法支援俄國,意在抱團取暖,抗衡英國。
英國支援日本,意在消弱歐洲大陸疏英勢力。
美國樂當英國屁精,藉機分一杯羹。
#凌遠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