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分儀上的地球

    希特勒並不傻,並非不知道消滅蘇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主要有兩個因素促使希特勒“誓死”要“消滅”蘇聯。其一是納粹德國與蘇聯的矛盾是結構性的,不可調和的,希特勒認為,就算自己不去進攻蘇聯,蘇聯也總會有一天會進攻自己,蘇聯不會眼睜睜著看著德國併吞整個歐洲而坐視不理的,整合整個歐洲的德國總有一天會併吞蘇聯的,所以蘇聯肯定會“先下手為強”,與其如此,不如這個“先手”還是讓德國來下吧。其次,歐洲戰事進展出乎德華人意料之外,連德華人自己都沒有想到德國國防軍的戰力如此之強,歐洲各老牌列強如泥捏的一般,這讓希特勒對德國軍事力量過度自信,就算以前認為消滅蘇聯是不可能的,面對表現出超強戰力的德國國防軍以及裝備和訓練遠不如自己的蘇聯,不打,那就真是錯失良機了。至於說擴充套件生存空間,那只是說給德國老百姓聽的,歐洲地方大的很,南邊還有非洲,真要拓展,不一定非要啃蘇聯這塊硬骨頭。

  • 2 # 籬譜齋滿覺隴桂花香

    不存在誓死消滅的問題。一戰之後,德蘇之間緊密合作,亦敵亦友二十年。斯大林很欣賞希特勒,甚至學習了希特勒消滅衝鋒隊的內部無情整肅手段,實行了大清洗殺害了忠於圖哈切夫斯基的一派軍官。德國覺得蘇聯沾了自己的光,吞併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三國,沒花一分力氣。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軍外強中乾的作戰實力,而希特勒戰勝法國後極度膨脹,想當第二個拿破崙。蘇軍也開始轉變友好態度,為什麼?因為原來結盟對抗英法,現在法國完了,蘇聯就知道結盟的基礎變了!蘇軍一直在積極備戰,特別是在軍備方面,實際上蘇聯的坦克研發優於德國,產能遠高於德國。在產能最高的一年,德國只能生產一千八百輛坦克,而蘇聯能生產一萬輛,飛機的產能更高。從工業化角度看,斯大林對蘇聯居功至偉,即使大清洗也只能算小汙點。德國的作戰目標是佔有俄國的豐富資源,以彌補它的生產能力。納粹黨真誠的信奉種族優越論,打心眼裡瞧不起俄華人。巴巴羅薩行動開戰,德軍勢如破竹,蘇軍表現極其拙劣,舉個簡單例子,北方集團軍向莫斯科挺進的路上的所有橋樑都能輕易奪取,一架也未被炸燬,這時的蘇軍跟豬差不多!斯大林槍斃了西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大將,實際上巴的表現不比另幾路差,各路大軍同樣土崩瓦解,蘇軍重演了蘇芬戰爭時的低劣表現。德軍的目標是打到莫斯科,迫使蘇聯投降,誓死消滅的緊迫感是沒有的。眼看蘇軍不堪一擊,希特勒又不著急了,命令德軍南下烏克蘭高加索去奪取早就計劃的糧煤和石油。這一目標也是基本成功了!然而,延誤帶來了嚴冬,德軍停下來讓蘇軍得到喘息。總之,德國想佔有蘇聯的資源,在戰勝法國後認為自己舉西歐之力打敗東歐是歷史的必然,然而斯大林的工業大躍進之成功出乎全世界的想象,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要多少有多少,德軍在無窮無盡的火力面前慢慢耗盡了自己的優秀軍隊,坦克,燃料,飛行員。蘇德之戰,是當年拿破崙徵俄的翻版,國際形勢使然,並非有什麼心結。德軍足夠優秀,蘇軍也足夠頑強,雙方都有機會獲勝,幸運的天平沒有偏給法西斯主義者,上帝到底是公正的。

  • 3 # 光芒萬丈34957

    希特勒做元首水平不行,做總理水平很高,能夠用五年時間將德國經濟拉上一個新臺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發動二戰的本錢,讓人不得不服。

    可是希特勒做元首不行,打仗的目的主要為經濟而不是為戰略,比如放走了英國遠征軍,以為英國邱吉爾政府會感恩,海上放開一個口子,讓德國製造出口到世界各地。

    英國的出口通道打不開,希特勒就想透過蘇聯這個陸路通道,經西伯利亞到太平洋沿岸出口世界各地,可是斯大林要價太高,想獲得南斯南夫,希臘,土耳其獲得溫暖的出海口,成為擁有兩大洋的超級大國。

    這是希特勒無法容忍的,如果讓斯大林得逞,德國將面對一個英蘇聯盟,還會向英法聯盟一樣,被困在陸地上,所生產的商品還是無法運岀佔領區,等於白打了西歐各國。

    就好比打下長江以南富裕地區,有極強的生產力,可是沿海被英國海軍封鎖運不出去,長江以北又被蘇聯控制,不許德國借道運出去,只能在英國和蘇聯中二選一。

    可是英國海軍太強了,背後又有美國撐腰,透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大批軍火,軍艦,物資,很難短時間突破,因為德國海軍欠債太多,沒有十年時間,很難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而且美國也不希望德國打破英國海上封鎖,在全世界與美國製造搶生意,怕德國因此過於強大,挑戰美國的世界第一的地位,希望藉此逼迫德國東進去打蘇聯。

    斯大林也不是善茬,知道德國有求於自己,開了很高的條件,不僅想獨佔東歐各國,還想要向地中海,大西洋發展,想和英美聯合,困住德國這個巨曽。

    希特勒要麼服軟,要麼挺而走險,藉著“閃電戰”的餘威,快速征服蘇聯,否則只能接受蘇聯的敲詐勒索。

    所以希特勒打蘇聯得到德國所有人的支援,都認為不打不行,否則無法獲得經濟生存空間,因為佔領區市場太小了,無法吸收那麼大的生產力。

    就好比廣東的生產力,如果沒有世界市場,關靠廣東內需是無法消化那麼多的商品。

    當時蘇聯,亞州,中東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可蘇聯不向德國開放市場,不向德國開放陸路,德國要麼接受斯大林的條件,要麼向蘇聯開戰,只能二選一。

    所以邱吉爾回憶錄中才說,二戰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給德國一條生路,就不會有二戰的發生。

    就好比希特勒希望蘇聯開放高速公路,斯大林要價太高,德國商品運到遠東,運費佔比過高,德國商品就沒有競爭力,競爭不過美國日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低血壓,下午高血壓怎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