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midustie
-
2 # 亮仔學史
日本的靖國神社,供奉著日本二戰時期14位甲級戰犯和無數日本侵略者,其中就不乏時任首相東條英機和一手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惡魔松井石根。
包括到現在,日本多任首相不顧被侵略國的感受,公然祭拜靖國神社,讓我們看到了日本不但沒有對自己公然發動侵略戰爭的悔恨,反而又在助長軍國主義囂張的氣焰,無疑是給受到悲慘遭遇的被侵略國的傷口上撒鹽。
而二戰結束後,美國控制了日本,作為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場血戰了三年的美華人,為戰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部分美華人對日本恨之入骨,而麥克阿瑟到日本後,為何不一把火將臭名昭著的“靖國神社”付之一炬?
日本人的障眼法二戰結束後,美國大兵控制了日本,日本在美國的統治下惶惶不可終日。面對部分美國軍官的“仇日心理”,日本的軍國主義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因為不少人提出要將靖國神社一把火燒掉,就等著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的一聲令下。
當時靖國神社的負責人橫井時常也意識到,要完整的保留靖國神社幾乎不可能,他決定“另闢蹊徑”,想出一個花招:他利用美華人提倡宗教自由的特點,極力鼓吹靖國神社以後將會作為一個“宗教組織”而存在,不會出現國家集體祭拜的事情,必要時,可以作為寺廟享受民間的煙火。
他還組織戰犯的遺孤到盟軍總司令部情願,雖然麥克阿瑟極力打擊軍國主義,但這次他妥協了,同意了日本人的請求,不過他把靖國神社打造成“娛樂一條街”,靖國神社周圍要有酒館、咖啡館等娛樂場所,靖國神社以後必須退出日本的政治舞臺。
新的國際秩序建立二戰剛剛結束,就伴隨著美蘇的冷戰,美國和蘇聯成為了當時新的兩個超級大國。在遠東方面,為了建立抵抗“共產主義”的基地,美國需要日本人的支援,如果貿然燒燬靖國神社,那麼麥克阿瑟也知道後果,那就是得到所有日本人的仇恨,會極不利於美國在日本的統治。
雖然二戰之中,美國和日本打的不可開交,但隨著戰爭的結束,美國就需要日本這樣的“盟友”,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說的那樣:沒有永恆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最終,麥克阿瑟放棄了火燒靖國神社的計劃。
然而,從美軍撤出日本後,日本軍國主義有抬頭傾向,不斷參拜靖國神社,公然為二戰戰犯招魂。這種反人類的行為遭受了大家的一致反對,然而日本我行我素。我想,總有一天,日本會為了他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付出慘痛代價,我輩亦不能忘了國恥,發憤圖強,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避免二戰的慘劇再次上演!
-
3 # 五嶽掩赤城
日本偷偷改了靖國神社的法人性質,等麥克阿瑟想燒的時候遭到宗教界的反對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就一直把天皇給神話,這是讓那幫馬鹿士兵們打起仗悍不畏死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對此深惡痛絕的美軍,在佔領日本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天皇從“神座”上拉下來,將其打回人形。
為此麥克阿瑟強迫裕仁像小孩子一樣,規矩站好跟自己合影並上報等做法。除此之外,還發布命令實施“政教分離”,所有宗教場所和設施一律轉為民間性質的“宗教法人”。也就是這個時候,日本也偷偷地把靖國神社由“國營單位”從法律上轉變成“民營企業”,性質發生改變。
靖國神社在此之前是屬於日本國家神社,屬於軍部所有,由陸軍省和海軍省共同管理和運營,屬於日本軍隊財產。如果是在這個時候拆除燒燬,可以說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等其完成轉變後,性質就不同的。
實際上等到麥克阿瑟知道還有這麼一個“邪惡”的地方,用來供奉祭祀他的死敵們時,就怒火沖沖的想要帶兵過去搞毀。但是在行動前,梵蒂岡天主教教皇的駐日本代表和美軍隨軍牧師出來反對,阻止了麥克阿瑟的行動。
其認為,戰爭中不管勝敗,向為國捐軀計程車兵們表達敬意是人類的自然法則,因此去破壞自己剛宣佈的宗教自由法案,屬於非榮譽行為,對美軍形象破壞太大。同時即使拆除靖國神社,在宗教自營法則下,難保日本民間以後不會重新建造類似的宗教場所,而且更加極端和難以控制。
麥克阿瑟可以不去理會日本天皇和八百萬大神的意見和情緒,但是主管自己家士兵信仰的隨軍牧師們意見不得不聽,拆除計劃也就不了之,靖國神社逃過一劫。
但在日本戰後,靖國神社成為日本左右翼爭奪的焦點,到70年代松平永芳擔任靖國神社宮司。此君二戰時是日本海軍少尉,他父親也被掛著戰犯頭銜,是個不折不扣的右翼人士,由此日本甲級戰犯牌位也終於堂而皇之的塞進了靖國神社,徹底變成日本右翼的大本營。
-
4 # 佳音佳訊
是日本人的卑躬曲膝,把麥克阿瑟捧上天了,認為日本人已經臣服了,他就像一個神一樣,拯救了日本,他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以太上皇自居。對以前的舊帳,不用算太清楚,所以沒有廢除天皇,沒有嚴懲戰犯,把日本當成了他的治理領地,他只想當一個仁慈的君主,擁有良好的聲譽,對靖國神社之類的戰犯墓地,忽略不記,可以說他已經讓日本人蒙斃了!
回覆列表
剛領養一條遍體鱗傷的惡犬,有人會燒掉狗最喜歡的玩具嗎?沒人那麼傻!既然要養狗,為什麼要讓狗恨你?
1945年,美國已經打定主意要對付蘇聯,所以,日本從一條半死的爛蛆突然升格為拴著狗鏈子的狗了。Banzai! Banzai! Banz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