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國,開啟了五代十國時代。五代指的是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907年—960年),十國指的是中原地區之外的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907年—979年)。西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結束五代。西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掉北漢統一中國,結束十國。此時北方契丹人已建立了遼國,佔據著燕雲十六州。
五代十國是介於唐宋之間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的國家都是由各地的軍閥建立,是唐朝藩鎮割劇的產物。叛亂和政變常常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當國王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他們或死於兄弟之手,或死於武官之手。歐陽修寫道:“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又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力代替了禮,擁兵之人無從約束,無法無天,黃袍加身這樣的事趙匡胤並非第一人。
相比於上一次大分裂時期,即西晉滅亡到隋朝歷時三百年,這一次分裂只延續了七十餘年。有一個人們時常提到,我也常常問自己的問題,即中國歷史為什麼總是趨向於統一?歸納起來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文字和文化的原因。華人發明了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即漢字,它是表意字而非表音字,因此它不會因語言的變化而變化,而表音字記錄的是語言的發音,語言不同,文字就不同。近代歐洲自然地形成多個民族型國家,這是因為民族不同,語言就不同,文字也自然不同。而中國因為有了漢字,說不同方言的人使用的同樣的文字。表意的漢字讓中國文化的傳播跨越了民族和語言,這是其它文字做不到的。
由文字到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它所擁有的凝聚力超乎人們的想象。舉個例子,猶太人,這個漂泊了兩千年的民族在二戰後建立了以色列國,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傳說中的“古希臘”,那些最初用文字書寫下來的文章都成了各民族文化上的經典和源頭,比如西方人的《聖經》、阿拉伯人的《可蘭經》、印度人的《吠陀經》等等,中國也不例外,並且中國留下的經典文章是全世界各民族中最多的。這些由漢字寫成的文章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華人不會忘記它,就如西方人不會忘記《聖經》、阿拉伯人不會忘記《可蘭經》一樣。文化凝聚和團結著華人,所以我們稱自己為漢人,稱我們的民族為漢族。漢族從來都不是一個民族認同的名詞,而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名詞。
另外使中國歷史趨向於統一的原因是制度。有網友認為如果歷史上的中國一直是封建世襲制,那麼到現代中國會象歐洲一樣分裂成多個國家,這大有可能。秦統一中國後不僅書同文,還取消了封建世襲制,這兩點都同樣重要。前者在文化上的意義前面已經說了,制度上的原因也不容小覷。封建世襲制的取消意味著政治上的分裂的結束,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制定出統一的稅制和法律;軍隊也不再是私人的組織,得以國家化。秦之後的中國再想回到周朝時的分封制已經極難了,這不但是因為中央政府的權力結構已經形成,還因為地方上各政治勢力的制衡,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家族獲得永久世襲的統治權。如五代十國時軍事強人靠著軍事在地方上獲得了無上的權力,但每個政權都危如累卵,一國之王成為當時最高危的職業。
不少歷史書上提到中國對其它民族的同化能力,這其實不足為怪。一方面當時有的民族連文字都沒有,而中國已擁有了數不清的典籍,這種文化上的吸引力是無比強大的。另外則是制度上的吸引力,中國在經歷了許多失敗的經驗後找到由亂至治的治理模式,這當然也讓其它民族羨慕和學習。人類社會的文明主要體現在文化和制度上,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吸取唐朝和五代十國的教訓,宋朝的王只是榮譽封號,全無實權,可以稱之為“虛王制”,算是徹底地消滅了世襲制。另外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以文領武,武將不得參與朝政。中國的政治文明在經歷了短暫的分裂時期後,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雛形正在形成。
西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國,開啟了五代十國時代。五代指的是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907年—960年),十國指的是中原地區之外的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907年—979年)。西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結束五代。西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掉北漢統一中國,結束十國。此時北方契丹人已建立了遼國,佔據著燕雲十六州。
五代十國是介於唐宋之間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的國家都是由各地的軍閥建立,是唐朝藩鎮割劇的產物。叛亂和政變常常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當國王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他們或死於兄弟之手,或死於武官之手。歐陽修寫道:“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又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力代替了禮,擁兵之人無從約束,無法無天,黃袍加身這樣的事趙匡胤並非第一人。
相比於上一次大分裂時期,即西晉滅亡到隋朝歷時三百年,這一次分裂只延續了七十餘年。有一個人們時常提到,我也常常問自己的問題,即中國歷史為什麼總是趨向於統一?歸納起來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文字和文化的原因。華人發明了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即漢字,它是表意字而非表音字,因此它不會因語言的變化而變化,而表音字記錄的是語言的發音,語言不同,文字就不同。近代歐洲自然地形成多個民族型國家,這是因為民族不同,語言就不同,文字也自然不同。而中國因為有了漢字,說不同方言的人使用的同樣的文字。表意的漢字讓中國文化的傳播跨越了民族和語言,這是其它文字做不到的。
由文字到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它所擁有的凝聚力超乎人們的想象。舉個例子,猶太人,這個漂泊了兩千年的民族在二戰後建立了以色列國,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傳說中的“古希臘”,那些最初用文字書寫下來的文章都成了各民族文化上的經典和源頭,比如西方人的《聖經》、阿拉伯人的《可蘭經》、印度人的《吠陀經》等等,中國也不例外,並且中國留下的經典文章是全世界各民族中最多的。這些由漢字寫成的文章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華人不會忘記它,就如西方人不會忘記《聖經》、阿拉伯人不會忘記《可蘭經》一樣。文化凝聚和團結著華人,所以我們稱自己為漢人,稱我們的民族為漢族。漢族從來都不是一個民族認同的名詞,而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名詞。
另外使中國歷史趨向於統一的原因是制度。有網友認為如果歷史上的中國一直是封建世襲制,那麼到現代中國會象歐洲一樣分裂成多個國家,這大有可能。秦統一中國後不僅書同文,還取消了封建世襲制,這兩點都同樣重要。前者在文化上的意義前面已經說了,制度上的原因也不容小覷。封建世襲制的取消意味著政治上的分裂的結束,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制定出統一的稅制和法律;軍隊也不再是私人的組織,得以國家化。秦之後的中國再想回到周朝時的分封制已經極難了,這不但是因為中央政府的權力結構已經形成,還因為地方上各政治勢力的制衡,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家族獲得永久世襲的統治權。如五代十國時軍事強人靠著軍事在地方上獲得了無上的權力,但每個政權都危如累卵,一國之王成為當時最高危的職業。
不少歷史書上提到中國對其它民族的同化能力,這其實不足為怪。一方面當時有的民族連文字都沒有,而中國已擁有了數不清的典籍,這種文化上的吸引力是無比強大的。另外則是制度上的吸引力,中國在經歷了許多失敗的經驗後找到由亂至治的治理模式,這當然也讓其它民族羨慕和學習。人類社會的文明主要體現在文化和制度上,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吸取唐朝和五代十國的教訓,宋朝的王只是榮譽封號,全無實權,可以稱之為“虛王制”,算是徹底地消滅了世襲制。另外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以文領武,武將不得參與朝政。中國的政治文明在經歷了短暫的分裂時期後,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雛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