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小時候在農村過年,最讓人難忘的,在家裡打下手,陪著母親包大粽、打芝麻餅和搓粉利。
母親是一個純樸善良的農村婦女,對我們對外人都非常寬容,平時總喜歡埋頭幹活,雖然個子不高大,但農活卻是一把好手。她包出來的大粽水平絕對是頂呱呱的。
每年大年三十除夕夜晚飯後,母親便張羅著包一年一度的過年大粽。包大粽看起來就是一個加餡用粽葉包起來的大糯米糰,看起來簡單,但要做起來卻是工序非常多。
先要提前洗好糯米,洗好綠豆並磨去皮,煮過粽葉並洗好去青,醃好豬肉條或是豬腳條作為餡芯,等等。
從鋪粽葉,到下米,到加綠豆,加豬肉餡芯,再到覆米,到包葉、折粽角,綁紗線,樣樣都是技術活,做好了每個環節,包出來的大粽才會大隻而不笨重,味香而不膩。別人包的大粽大多隻有4個角,但母親包出來的大粽卻可以折出6個角來。
而我們小孩所能做的,只能等母親包好粽、摺好角後,打下手和姐姐們將大粽用紗線或是香蕉杆撕出來的蕉線縱6圈、橫幾十圈地綁起來,嚴嚴實實的,防止鬆散變形。
小時候我們農村老家的芝麻餅,一般都是大年初一初二的時候打,現在已經不多見,市場上賣的都是機器加工出來的了。
打芝麻餅同樣也是一種技術活,麵皮必須不厚不薄,糖餡必須不多不少,撒的芝麻必須均勻,打的力度必須輕重有度,這樣打出來的芝麻餅才會色、香、味、形達到有機的統一。
打芝麻餅我一般都是隻能幫燒燒火的份,有時也會學大人翻烤芝麻餅,但經常不是烤焦了、就是沒烤熟透,因為烤芝麻餅是需要不斷的翻動,一來不會焦,二來會受熱均勻。烤到餅面浮出均勻的面花才算熟透了。
偶而,我也會試打幾個芝麻餅,但不是打得太用力,就是打的力度不合適不均勻,將餅打裂了,最終只能成為廢品。母親從來不責怪我們,只是笑笑地說你們一邊玩去吧。
還有一個是陪母親搓粉利,回想起來都是很有意思的事。只可惜,現在也大多是機器加工了,農村人越來越少人去做這種麻煩事。
其實,不管是包大粽也好,打芝麻餅也好,搓粉利也好,說實在的工序不少,做出來有點麻煩。過去的農村老人,自己動手自己加工出來的這些土年貨,要的是那種過程,那種氛圍,要的是一個存在感與自豪感。這也許就是人們常常懷念的年味了。
今天是大年初一,小時候在農村過年,最讓人難忘的,在家裡打下手,陪著母親包大粽、打芝麻餅和搓粉利。
母親是一個純樸善良的農村婦女,對我們對外人都非常寬容,平時總喜歡埋頭幹活,雖然個子不高大,但農活卻是一把好手。她包出來的大粽水平絕對是頂呱呱的。
每年大年三十除夕夜晚飯後,母親便張羅著包一年一度的過年大粽。包大粽看起來就是一個加餡用粽葉包起來的大糯米糰,看起來簡單,但要做起來卻是工序非常多。
先要提前洗好糯米,洗好綠豆並磨去皮,煮過粽葉並洗好去青,醃好豬肉條或是豬腳條作為餡芯,等等。
從鋪粽葉,到下米,到加綠豆,加豬肉餡芯,再到覆米,到包葉、折粽角,綁紗線,樣樣都是技術活,做好了每個環節,包出來的大粽才會大隻而不笨重,味香而不膩。別人包的大粽大多隻有4個角,但母親包出來的大粽卻可以折出6個角來。
而我們小孩所能做的,只能等母親包好粽、摺好角後,打下手和姐姐們將大粽用紗線或是香蕉杆撕出來的蕉線縱6圈、橫幾十圈地綁起來,嚴嚴實實的,防止鬆散變形。
小時候我們農村老家的芝麻餅,一般都是大年初一初二的時候打,現在已經不多見,市場上賣的都是機器加工出來的了。
打芝麻餅同樣也是一種技術活,麵皮必須不厚不薄,糖餡必須不多不少,撒的芝麻必須均勻,打的力度必須輕重有度,這樣打出來的芝麻餅才會色、香、味、形達到有機的統一。
打芝麻餅我一般都是隻能幫燒燒火的份,有時也會學大人翻烤芝麻餅,但經常不是烤焦了、就是沒烤熟透,因為烤芝麻餅是需要不斷的翻動,一來不會焦,二來會受熱均勻。烤到餅面浮出均勻的面花才算熟透了。
偶而,我也會試打幾個芝麻餅,但不是打得太用力,就是打的力度不合適不均勻,將餅打裂了,最終只能成為廢品。母親從來不責怪我們,只是笑笑地說你們一邊玩去吧。
還有一個是陪母親搓粉利,回想起來都是很有意思的事。只可惜,現在也大多是機器加工了,農村人越來越少人去做這種麻煩事。
其實,不管是包大粽也好,打芝麻餅也好,搓粉利也好,說實在的工序不少,做出來有點麻煩。過去的農村老人,自己動手自己加工出來的這些土年貨,要的是那種過程,那種氛圍,要的是一個存在感與自豪感。這也許就是人們常常懷念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