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在牆壁上鑿個洞,使隔壁的光照到自己這裡。
註釋
(1)匡衡:西漢經學家。
(2)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4)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與:幫助。
(8)傭作:被僱傭勞作。
(9)償:值,指報酬(回報)。
(10)怪:奇怪的。
(11)遍: 盡。
(12)遂:終於。
(13)大學: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給:資助,供給。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西漢或東晉·葛洪或劉歆
文中“怪”字,多做意動用法。意為感到奇怪。
文中最後一句“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中,後倆分句均為省略句,前面省略賓語(匡衡),後面省略主語(匡衡)
”資給以書“ 除了是省略句還是介詞結構後置句,解釋為“以書資給(匡衡)”,即把書借給匡衡讀
啟示
由於匡衡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在牆壁上鑿個洞,使隔壁的光照到自己這裡。
註釋
(1)匡衡:西漢經學家。
(2)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4)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與:幫助。
(8)傭作:被僱傭勞作。
(9)償:值,指報酬(回報)。
(10)怪:奇怪的。
(11)遍: 盡。
(12)遂:終於。
(13)大學: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給:資助,供給。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西漢或東晉·葛洪或劉歆
文中“怪”字,多做意動用法。意為感到奇怪。
文中最後一句“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中,後倆分句均為省略句,前面省略賓語(匡衡),後面省略主語(匡衡)
”資給以書“ 除了是省略句還是介詞結構後置句,解釋為“以書資給(匡衡)”,即把書借給匡衡讀
啟示
由於匡衡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