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大育小
-
2 # 五道口的顏學姐
關於這個問題,我諮詢了好幾位在不同國家的家長,有美國的、加拿大的、澳洲的和英國的,他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確實啊,我們都在上輔導班,要進好學校,都是不容易的。
在美國的家長說,他們家孩子幾乎每天都在上課外班,有數學、英文、物理、化學,還有體育。週末不怎麼上。他們平時的課結束是下午3點,大概太早,父母也不好接,上個課外班也合適。在這些課外班裡,體育佔的分量很重,因為在大學裡體育非常重要,申請大學是個重要的因素,要考察領導力,還要有個人魅力等。但相對來說,白人家庭上體育課外班的最多,墨西哥人則不怎麼上課外班,就帶著孩子一起吃喝、唱歌跳舞。
加拿大的家長說,華人家長都是送課外班的,白人家庭會好一些。總體來說,在加拿大,全取決於自己,你想逼著孩子上進,就上課外班,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生活也挺好,也可以不上。兩撥人馬能相安無事,不像國內極為焦慮。
澳洲的家長也差不多是類似的說法,說送孩子上課外班,覺得學校知識不是特別多,有些擔心,所以就送了。
問了一圈,大家總結就是,如果你抱著相同的教育理念,那麼你去任何一個國家,行為都是一樣的,華人基本都會上課外班。想起美國著名的虎媽蔡美兒,她有華裔血統,算是東亞人,東亞文化都是上課外班,南韓、日本都是如此。蔡美兒的書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讓全美的人都看到了她是如何嚴苛教育孩子的,很多人提出嚴厲批評,認為對孩子不好,結果是到現在,兩個孩子都是哈佛、耶魯畢業,大女兒已經是當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書記員了,職業生涯成功了一半,把普通的同齡人遠遠拋在身後。
在西方的精英階層,其實也是這種培養模式,比如伊頓公學,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伊頓公學裡面的學習,可以說要求非常嚴格。
大家這麼拼命學習,就是一點,為了進好的學校。好學校的名額有限,為了進入好學校,必須要超出別人才行。比如,在中國,雖然擴招後上大學的比例很高,但一本錄取率仍然不高,所以為了進一本,就必須比別人多學。
不過,在國外比中國好的是,家長能根據自己家孩子的情況實事求是,而中國家長只有一個目標,進越好的大學越好,所以中國孩子更苦一些。
-
3 # 明17890714
神經病,這絕對是以偏蓋全,樣本只是2800名學生,這裡得出的比例符合整個英國的情況嗎?所以我覺得這個資料不一定準確!當然了,資料不準確,不影響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下面簡單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補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會有買賣!這一定律是永恆真理,古今中外都適用!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起來了,當人們有剩餘的金錢時(除去必須的衣食住行花費),對教育的投入也必然會增大,其中一個重要支出就是補課!畢竟,學霸還是少數,更多的是平凡人、普通人,在大班教學模式下,老師不可能因材施教,兼顧到每個同學,所以課後補課成為他們提升成績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經濟的發展,則為這種行為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第二,父母焦慮嗎?居安要思危,這也是一條絕對真理!不思危的家長和學生,往往居住在自己幻想出的安逸環境裡,在這個環境中逐漸被別人超越,乃至被社會淘汰!為了往上爬,父母焦慮是正常的,孩子參與補課也是必要的。當然了,這個也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沒有經濟基礎的,就不要照搬這種模式,畢竟這是建立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
回覆列表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優勢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享受到。哪個國家都一樣。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優勢的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名校資源和名校招收的人數是有限制的。
2.儘管各國有不同的考評標準和考核範圍,但是避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成績。成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錄取的考核標準的參考項,如果文化成績不達標,其它的優勢項是不能夠起決定性的作用的。
3.全世界的父母愛孩子都不少,為了孩子的未來,真的可謂想盡辦法。所以參加課程補習是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只是比率問題。
4.我們會發現,在歐美關於青少年問題,孩子成長問題都有著比較成熟的體系。如此成熟的論著和體系,必然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教育的問題,然後才開始研究,否則那所有的都不是隻是談兵嗎?
因為關注,因為需要,才促使的研究和生產力。其實家庭的焦慮,孩子的學習焦慮都是一個全世界性的問題,儘管東西方的觀念不相同,西方國家18歲成人以後讓孩子獨立,作為父母不會再對孩子負責任,那麼18歲以前他們盡父母的責任是十分盡責的,是十分用心的,只要真的有所期待,那麼一定會產生問題,一定會產生焦慮。
總之:其實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全球性的,家長的焦慮也是全球性的,孩子要想盡各種辦法提升成績,家長要力所能及的偽孩子提供條件和便利支援也是全球性的,要把孩子教育成才,有出息是家長們共同的心願,只是不同的國情,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不同的競爭下又有一些差異,不過像中國學生這樣幾乎全民的參與到補習中確實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