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
2 # 春榮2091
永樂大典是史上第一部國家級的典籍彙編,乾隆好大喜功,欲以四庫全書取代。但不管朱棣還是乾隆出於何種目的,他們對文化傳承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永樂大典的散軼乾隆應擔主責,四庫全書完編後他沒有認真收回,以致部份落入大臣之手,回收的保管也不重視,所以蒙拳匪八國聯軍浩劫後幾近滅頂,釀成民族之大憾!幸四庫免劫,稍有寬懷,但不足彌補蒙受之損失,四庫者依據大典增刪,所刪中不少精華亦為之消彌,惜哉幸乎?
-
3 # 李志勇LZY
大小人物難免正誤;
各種文章都有真假;
四庫書等公認名著;
求正板作回實生活。
-
4 # 光芒萬丈34957
讀書的目的是使人變的有覺悟,而不是使人變的偏執。
中國有四大名著,可封建統治者不讓民眾看《紅樓夢》《水滸傳》,害怕民眾會變聰明,會想去造反,都被列為禁書。
《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的編輯者,肯定懂封建統治者要他們表達什麼,所以不會告訴民眾事實的真相,民眾只有靠自己的“悟性”才能讀懂。
個人喜歡春秋戰國的經典,認為真的是百家爭鳴,比明清時的經典真實可信,能給人以啟發,悟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理。
-
5 # 京都老客41118
個人看法:無論這種古蹟版本的書籍文化有多少真假東西,他們都是中國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無價之寶。他們的真品應該中國圖書館會有,故宮裡、個別博物館比如敦煌博物館可能會有。如果誰要想去查閱,應該是找對了地方,憑介紹信是可以查閱的!至於說有網友詳細介紹這些古蹟版本里面可能有錯誤、真假問題,再所難免!一本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在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承裡,被人動過,再所難免!但無論裡面的真東西、假東西,還是因為水平所限,寫出來的低劣東西,它們都代表了當時,乃至後代的思想、文化、生活和習慣,都具有無與倫比的研究價值。所以,都是無與倫比的寶貴財富。必須審慎儲存流傳下去。
-
6 # 豁然覺醒
你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也是看問題比較膚淺的人。
哪本書好或壞不是用來評判的,所有的書的存在都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的,你只是想讓別人留下你有文化的印象而已,不是渴望智慧。
-
7 # 榆木疙瘩牌慧根
永樂大典不如四庫全書大,前者三億七千多萬字,後者八億字。
永樂大典資訊量比四庫全書多,別看字不及四庫全書一半,但是其收錄了大約七八千餘種圖書,而四庫全書中選錄不到它的一半左右。
四庫全書備份比永樂大典到位,前後製成七部,永樂大典只複製了一份,卻毀於大火,正本據說在明朝帝陵,估計(專家)被水也泡的夠嗆。
永樂大典是類書型大百科全書,錄書時基本不改,全數內容完整收入,四庫全書是叢書式大百科全書,編纂時斧劈刀削,添枝加葉,改編後再錄入。
永樂大典在南京編組,四庫全書在北京創造。
永樂大典實際執行人解縉後來作的皇恩浩蕩,四十七歲雪中凍死,四庫全書的紀大煙袋頗有眼色,熬得久的多,八十一才卒。
永樂大典比較四庫全書最大區別就是沒有再創作,讓後人起碼讀到收錄書時那一刻的原始版本內容。
-
8 # 無名草2020
嘆只嘆《四庫全書》,
其實不全。
樂只樂《永樂大典》,
資料全面!
尤其那韻目編排,
更是別出心裁可圈可點!
讓你盡情飽覽一一
歷史的文獻。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我有以下觀點。
1、規模比較①四庫全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
②永樂大典儲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
結論:分析如下如果成規模相比四庫全書勝利✌️
2、內容相比:
①四庫全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大浩劫,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燬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
說是修書。其實是異族人對漢民族的統一,對整個滿族人文化進步而推動。其實很多正規歷史毀於清朝,文化鼎盛時期,清朝是最末尾的,不如唐宋。
②再說永樂大典,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是窮苦孩子出身,對漢文化,對漢民族貢獻十分巨大。沒有經過你的改動。《永樂大典》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每韻下列單字,每字下列各項文史記載,儲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
3、資料的真實性,
①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清代統治者利益相關的明朝人的文學和歷史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羶腥”犯忌,改作“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說是他的尊稱。這兩句的格律也應作“仄平”,兩個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為“宋主”並不涉及音律問題;“寄奴”二字也與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虜”等了無關涉。那麼為什麼還要改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看到就感到彆扭,因此即使沒有“違礙”之處也要改。
②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儲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儲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裡。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儲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終上所述:規模最大的是四庫全書。但是很多東西由清朝當權者改動太多。很多真實性已經不能分辨。所以內容,永樂大典完勝。所以<四庫全書>規模更大 ,但<永樂大典>資料更真實
正版永樂大典毀於火災。目前是嘉靖年間手抄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