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白山人5911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起,古漢語受到重創,在"救國圖強“口號的倡導下,人們逐漸摒棄了古漢語,而使用起白話文。時至今日,人們對古文有了一種隔膜感,古漢語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使用價值,愈來愈變得生疏。

    教育對古代漢言文學的忽視。五六十年代,古文,詩詞在課文中尚佔有一定的篇幅,尤其初高中課文中。動亂期間,古,現代漢語教學都遭衝擊,出現了被耽誤的一代。而改革後,舶來的東西太多,課文中又被大量外來文學填充,擠壓了古文,詩詞應有的空間。重理輕文又是一鍾普遍的教育現象,如此一來,出現上述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對古詩詞興趣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家庭的薰陶必不可少。有種現象值得重視,但凡父母有一定古文基礎的家庭,比如父母是語文老師,成長起來的子女,古文,詩詞的學習水平,一般均高於其它孩子。因此,培養興趣很重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語文學習,須得有量的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理解,鑑賞能力自然會高。

    古詩詞是古漢語文學中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語言凝練,意境雋美。倘學習得法,定會受益匪淺。在中華民族復興的程序中,傳統文化不應缺位。當一個強大的中國雄立於世界舞臺的中央時,古典詩詞藝術也一定會熠熠生輝!

  • 2 # 飛天分享

    因為現在的人都比較實際,浮躁,對短時間內無法產生經濟價值的東西缺乏興趣,覺得研究和鑑賞古詩詞沒有什麼用處,所以就不大願意多花時間和精力在古詩詞上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絕大多數人對於不感興趣的古詩詞自然不會重視和關注,古詩詞不但難懂而且意境深遠,一般人不願意費腦筋去理解,還是白話文通俗易懂,所以古詩詞自然而然不太被青少年待見。

    說來說去還是人們內心浮躁,急功近利,不願意靜下心來好好體會古詩詞的韻味和內涵,辜負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文化,這點值得我們全體華人好好反思,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大環境之中我們是不是在不經意間丟掉了一些值得我們永久敬畏的文化精髓?我們要如何更好的去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古詩詞之美值得我們精心研究,深刻體會,代代相處,永久敬畏,千萬不要在不經意間弄丟了我們的寶貴民族文化,那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文化魁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人為人父母年輕力壯不努力改變命運,反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人身上,對此您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