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賀灝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要列陣的,那時候可沒有電話,所以列陣的時侯要靠旗語指揮。而目各分隊都有自已的旗幟,集合、調動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的軍隊用旗幟是很方便的,戰場之上士兵要找回自已的隊伍看旗幟也是主要方法。

    振奮士氣,滿天的旌旗飄揚於士兵士氣的振奮是不言而喻的,戰陣之上隊形也不會渙散;若是皇帝的旗幟親至前線,那對將士的振奮作用是無以倫比的,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秋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戰,當將士們看到天子的旌旗,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旗幟的多寡也代表著軍隊數量的多少。旗幟俞多也表示軍力強悍,旗幟還代表領域控制

    ,攻城的時候將敵方旗幟拔下,插上已方旗幟住往往能決定戰局的勝負。

    韓信背水一戰,趁趙軍傾巢而出,以二千輕騎鑽隙輕取趙軍營壘並在軍營中遍插漢軍軍旗,趙軍驚見漢旗插滿本營,認為大勢已去,軍隊頓時潰散,從此背水一戰成就了一代兵仙韓信。

  • 2 # 石頭4402

    古代打仗死板,講禮講仁,不想打就掛免戰牌,近代講詐奇,毛主席打仗講活,所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把孫子兵法用好不易,創新更難,毛主席創新了,四渡赤水,那叫古今沒有的奇戰,人類戰爭頂峰了,智商太高了,無人能及

  • 3 # 文蹤旅跡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交戰雙方在對壘時,兩邊主將的身後立著許多旗子。旗子上面的內容要麼是自己的國號、簡稱等;要麼是主將、副將等人的姓氏。這就是“軍旗”,在古今中外許多經典戰爭中都能見到它的影子。

    那麼,古代人打仗旗幟究竟有多重要呢?

    沒有人希望自己敗給對手,人們往往把希望寄託給“神明”(或者說是圖騰)。盼望藉助“神明”的力量幹掉對手。於是,在交戰前,各部族把自家的圖騰畫在旗子上。兩軍對壘,旌旗獵獵,既盼著神助,又能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

    在三國的大舞臺上,諸侯爭鋒、狼煙四起,打仗殺伐成為家常便飯。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和呂布在定陶擺開戰場,一邊扛著“曹”字軍旗,一邊扛著“呂”字軍旗,在短兵相接中,呂字旗幟呼啦啦倒地,曹軍士氣大漲,呂布倉皇而逃。戰鬥結束,曹操的軍旗迎風招展,士兵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光芒。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軍旗的國家之一。東漢末年,劉熙曾經寫過一本著名的訓詁學著作,叫做《釋名》,顧名思義,這本書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物進行解釋。其中,他對軍旗是這樣解釋的:“熊虎為旗,軍將所建,象其如猛虎。”也就是說,將領把熊、老虎這樣兇猛的動物畫在旗子上,起到震懾敵軍的作用。

    在東漢劉熙之後,“軍旗”出現了許多叫法。比如音同漢字“到”的“纛”。“纛”的本意是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或是帝王乘的車上的裝飾品。後來在唐朝詩人許渾的詩句“柳營出號風生纛,蓮幕題詩月上樓。”這句話中,“纛”被引申為軍旗的意思。隨著烽煙四起、戰火不斷,出現了不同種類的軍旗。將旗、令旗、號旗、引導旗、聯絡旗等等,就連失敗繳械都用的是降旗。以聯絡旗為例,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情況,青旗表示遇到山林,赤旗表示遇到火情,黑旗表示遇到水道,白旗表示投降等等。

    南朝著名詩人謝朓還在《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寫道:“契闊戎旃,從容讌語。”於是,“戎旃”也就成為了軍旗的代名詞。人們說的“麾下”中的“麾”也是指軍旗。

    軍旗除了名字五花八門之外,它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等也都各不相同。

    其中比較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努爾哈赤手下著名的“八旗軍”了。八旗是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的合稱。而這八旗計程車兵互相辨認和區別便是靠著不同顏色的旗幟。明朝中後期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同樣非常著名,他的“戚家軍”作戰勇猛、訓練有素,也和主將使用“三軍司命旗”總統兵馬,不同身份的將領使用不同的“認旗”有關。

    同樣在古代歐洲,軍旗也是從圖騰旗演化而成。據記載,最早使用軍旗的歐洲軍隊是古希臘軍隊,他們在布匹上畫上被智慧和戰爭之神雅典娜所喜愛的,象徵智慧的貓頭鷹和代表天神之懲罰的獅身人面怪獸斯芬克斯。

    從希臘人在軍旗上繪製的圖案可見,西方軍旗最早也是用來祈求神靈護佑、恐嚇敵軍的。古羅馬和古希臘一脈相承,所以古羅馬軍隊的軍旗上也大致是這些圖案。不過,因為羅馬有著創始人被狼撫養長大的傳說,所以有時他們也會在軍旗上繪製狼的圖案。

    後來,古羅馬人和古迦太基人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布匿戰爭”,戰爭勝利後,古羅馬人統治了整個地中海西部,擁有了絕對權力。這場戰爭後,古羅馬軍隊開始使用一種老鷹形的軍旗,並在老鷹圖案的下方標註所屬軍隊、分隊等番號,以便互相確認。

    如此看來,古人征戰時不嫌麻煩,他們舉著那麼多旗子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繪製有兇獸、神獸的軍旗也能夠起到震懾對手、瓦解鬥志的作用。精神的力量在關鍵時候強大無比,尤其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軍旗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振精氣神、激發戰鬥力。

    如果說,早期軍旗注重的更多是精神激勵層面的作用,而隨著時代變遷,軍旗的實用性愈發顯現出來——引領軍隊。戰爭的發展導致了參戰雙方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軍陣最前方使用軍旗,可以讓後方的軍隊也看得見軍隊的行進方向,防止隊伍散亂。而透過軍旗也能夠表明自己身份,分辨友軍、敵軍。

    大旗不能倒——將在旗在,勇氣倍增。古人的行為有著深刻的道理。

  • 4 # 香茗史館

    在古代戰爭中,旗幟的作用是極大的,通常可以用來判斷敵我身份、將領身份、兵力多寡,還可以用來指揮軍隊、提升士氣,因此旗幟的顏色裝飾、旗幅大小、旗杆長短等都有極為嚴格的規定。

    旗幟的簡單分類

    古代軍旗大致可分為大旆、號旗、領旗、辨識軍旗四種。

    大旆:又稱旄旆,一般指用牛尾巴(或其他動物皮毛、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幟,旆是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幟,以燕尾狀居多。這種旗幟通常為全軍統率所擁有,在紮營時通常立於帥帳之旁,在行軍作戰時則伴隨統率移動。(如上圖)

    號旗:指的便是訊號旗,通常被用來傳遞命令。(如上圖)

    將旗:是指各級將領的旗幟,根據官職大小通常有旗杆長短、旗幅大小和顏色裝飾的不同,旗幟上通常秀有將領的姓氏,可以用來表明將領的身份。(如上圖)

    辨識軍旗:這種軍旗通常用來辨別敵我雙方,古代軍隊中這類旗幟往往最多,旗幟上通常秀有“吳”、“唐”、“宋”等標識。(如上圖)

    旗幟的作用

    辨別身份:這是旗幟最基礎的作用,根據以上旗幟的分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旗幟不僅可以用來辨別敵我雙方,還可以清楚的辨別雙方各自將領的身份。

    判斷兵力:在早期,多少兵力設定旗幟是有嚴格要求的,因此通常也可以根據對方旗幟的多少判斷對方的兵力,之後便有將領充分利用了這一點,透過多舉旗幟來迷惑對手,所以這個作用之後被弱化了。

    指揮軍隊:我們經常聽說“聞鼓而進,鳴金而退”,但“擊鼓鳴金”只能傳達進攻和撤退這樣簡單的命令,因此旗幟在軍隊指揮中的作用也同樣重要,透過特定的旗語可以用來調整軍隊攻擊的方向,完成分兵、合擊、圍殲等戰術指揮,甚至可以用旗幟指揮軍隊來完成複雜的佈陣。

    鼓舞士氣:將帥乃是軍隊的主心骨,而將帥是否存在的標誌便是旗幟,因此大旆、將旗等旗幟是否存在,對於軍隊士氣的影響極為嚴重。例如靖難之役白河溝之戰,李景隆率領軍隊將朱棣殺得大敗,就因為他的帥旗突然折斷倒下,使全軍士兵以為統率李景隆已死,頓時軍隊大亂,從而被朱棣轉敗為勝。

    使用計謀:正因為旗幟有以上作用,所以通常也有將領利用旗幟來使用計謀。例如打起對方的旗幟矇混過關偷襲對方,增加旗幟使對方無法判斷幾方兵力,放倒帥旗誘敵追擊等等。韓信在背水一戰中,便利用在對方關隘附近廣插旗幟,導致趙軍誤以為關隘被韓信佔領,從而擊敗對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8焊條運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