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士科856

    現在是宇宙膨脹期,宇宙黑洞處在冷卻時期,可以把白矮星,中子星和岩石堆成鴨梨球形星球,在讓這個星球和太陽產生引力成為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只在這個星球上人造淡水。

  • 2 # 刺頭小李

    白倭星與中子星確實有質量的上限,分別是錢德拉塞卡上限(約1.4個太陽質量)、奧本海默上限(約2.4個太陽質量),但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證明黑洞的質量有上限,霍金曾證明當黑洞吸入物質或能量時會增大視界的面積,而且會一直如此,但沒有上限。

  • 3 # 人擇原理

    黑洞是大恆星死亡後形成的一種極端星體,在該星體表面因為光都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它,顧名思義為黑洞。

    黑洞沒有質量上限,任何經過黑洞周圍,被它引力捕獲的物質,只要進入黑洞視界以內,將不可能逃逸,直達黑洞中心奇點。黑洞就如一頭吃不飽的怪獸,吞噬周圍的一切,質量增加使得黑洞變大,表現為視介面積增大,然後,吞噬更多的物質。

    黑洞質量增加沒有極限,任然是黑洞,不過,其密度會減小。

  • 4 # 時空通訊

    IC 1101星系是迄今為止人類已知最大的星系,直徑超過200萬光年,是銀河系的10多倍,科學家推測其中心黑洞質量至少達到太陽的400億倍,甚至可能比現在已知最大黑洞還要大,達到太陽的1000億倍。相比之下,我們銀河系中心那個所謂超大質量黑洞則是小巫見大巫了,只有太陽質量的400萬倍。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老是按太陽質量說事呢?其實這是科學界已經形成的一個慣例,因為天體質量比較大,用具體的數字表示很麻煩,這樣比較方便也比較直觀。所以衡量天體質量一般以太陽質量做標尺,太陽質量為1.9891*10^30千克。黑洞是大於30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演化後期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後,其中心殘留的緻密物質坍縮形成的。

    最終是形成一個黑洞還是中子星,主要就是看超新星大爆炸後殘留的質量。殘留質量大於1.44倍太陽質量就會成為一箇中子星,殘留質量大於2.16倍太陽質量最終就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因此,最小的黑洞都是大於太陽質量兩倍以上的。

    那麼黑洞為什麼會有幾百億個太陽質量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一是有些大質量天體,比如大於太陽質量100~200多倍的恆星坍縮成黑洞,還有星系中心巨大星雲物質直接就坍縮成了黑洞,這兩種黑洞質量生來就比較大。

    第二就是所有黑洞生來就是恆星等天體的天敵,靠“吃掉”各種天體壯大自己。比如據科學觀測,S5 0014+81類星體中間黑洞就在狼吞虎嚥著周邊天體,每年都要吞噬4000個太陽質量的天體物質,所以越長越大。

    人類目前所知,宇宙中最大的天體就是黑洞,沒有上限。

    現在宇宙歸宿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宇宙膨脹到一個臨界點後,就會重新收縮,最終坍縮成一個無限小的奇點,迴歸宇宙創生之前的原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個超級黑洞,一個包含整個宇宙的黑洞。因為黑洞中心就是一個無限小得奇點,與宇宙誕生前的奇點,除了質量,其他性質基本相同。

    所以研究黑洞,對宇宙起源和歸宿有著重要意義。

    恆星最終的歸宿是白矮星還是中子星,或者黑洞,唯一的度量就是質量。

    一般認為相當太陽質量0.8倍~8倍的恆星,在壽終正寢時由於中心的引力壓力不夠,不會導致超新星大爆炸,只會變成一個紅巨星,硝煙散盡後(紅巨星外殼氣體物質飄散到太空)只留下中心一個緻密的白矮星,靠電子簡併壓抵禦引力壓,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10噸;太陽質量8倍以上到30倍以下的恆星,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殘留物質會坍縮成一個超密的中子星,依靠中子簡併壓抵禦引力壓,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20億噸。

    最終是成為白矮星還是中子星,還是決定於中心殘留質量的極限。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就是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就會坍縮成一箇中子星,否則就是白矮星;達到奧本海默極限,即太陽質量的2.16倍以上,就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太陽歸宿是毫無懸念變成一個白矮星。

    所以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在形成後未來久遠的日子裡,會有很多機會發生進一步的轉化。

    比如發生靠近的恆星被它們“吃掉”(吸積),或者相互發生融合碰撞,都會向更高級別演化,白矮星有可能變成中子星,中子星有可能變成黑洞。到了黑洞,就是恆星演化的終極墳墓,不可能再有新的變化了。

    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也會蒸發,但對於這些超大質量的黑洞來說,這個蒸發時間太漫長了,宇宙終結也還沒有蒸發九牛一毛。

    所以,一旦成為了黑洞,就沒什麼大的變化了,只會慢慢長大,或者發生碰撞激發出強烈的伽馬射線暴,橫掃宇宙成為最恐怖的宇宙殺手。

    要變化的是超新星大爆炸或者紅巨星飄散在太空的氣體和物質,會重新凝聚成再生星雲,新的恆星會在其中孕育誕生。

    這些星雲粒子經過漫長歲月的碰撞凝聚,依靠自身引力漸漸形成坍縮態勢,如果遇到一些宇宙事件,比如超新星大爆炸、天體碰撞等引力波擾動,就會加快這些星雲的凝聚速度,孕育出新一代恆星。

    我們太陽系就是從這種二次甚至三次再生星雲中誕生的,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的重元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二歲零一個月還不會說話正常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