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捷趣事說
-
2 # 許科雲
應"地主139013636"邀答?
《二泉映月》演奏要點有哪些?
世界無物質文化遺產收錄了阿炳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在世界樂壇上《二泉映月》象徵著中國,就象中國的china瓷器聞名世界一樣。有關阿炳的傳說婦孺皆知,因為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有《二泉映月》,我們的學生在上這一課時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演奏風采、所以《二泉映月》成了從演奏家到考級學生的二胡必修曲,在我們的二胡業餘學習中就有了不會拉《二泉映月》就稱不上你會拉二胡的說法!
會拉《二泉映月》,那是有不同要求的,手上功夫熟,拉曲很流暢,不代表合格,首先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形似是裝腔作勢,死搬硬套模仿的,演奏時感情不投入,而精力注重在怎麼模仿大家的姿勢,所以怎麼也不能動人心絃。
外華人他不領悟《二泉映月》內涵,它們的小提琴演奏便是抒情柔美的良辰美景感,給人聽來有種淺薄浮華,就沒有思想性,只感到是一段休閒樂曲。
因為《二泉映月》要求有稜有角的滑音音頭,上滑剛,下滑緩,才能充分顯示阿炳在苦難中不屈不饒的掙扎和悲愴,如果在定把滑指中的上滑下骨沒有區別,那就把曲子演砸了,因為你的過於陽剛又失去了音樂的可聽性,這也是不合格的。
《二泉映月》使用的是專用老弦,叫《二泉弦》網上可直購,定弦音高比標準音d1~a1低純五度音,為g~d1,這樣粗的弦張力又低,它的振幅大,低音就更豐富,才更顯悲涼!
《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中有江南絲竹的五種方法,如果你不懂江南絲竹的二胡演奏風格,那這《二泉映月》就變味了。我們歸納有如下演奏要點:
1⃣️全頭全尾有稜有角的滑音,起弓帶有音頭,見到2音、都先聽到空弦1音。
2⃣️定把滑指,一指上夠不到的音才是《二泉映月》的指法特點,我看到不少名人,在二把位隨便竄入上把,這就是錯誤的,還有等音5要恰當。
3⃣️浪弓的使用恰當才有步行的律動感,有人直線完成兩拍丨 1-丨的延長拍,顯得呆板,要把兩拍分為一拍重一拍輕的效果、如果是兩拍中出現丨3 · 5 丨四個半拍有大附點,那第一個3音要奏成(不揉、揉、頓 5),整曲的波弓都參照這個方法。
4⃣️《二泉映月》流行版為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學版,大家們的內外演出都是兩個主大段及開頭和尾聲,刪去了相似的重複段,這樣大家有章可循。對於曲中在音符上出現的"+"號,為三指在外弦輕盈的一撥,弓在內弦輕輕帶起,這兩處好多人都學不好,下手重,或不觸弦,要做到撥外弦,弓毛貼內弦,帶起是弓毛在內弦上輕輕一觸即離開內弦,這兩個動作都要輕盈短促富於彈性,過重和不出空蕩迴音都不合格!
5⃣️《二泉映月》的難點在於切分節奏,好多地方把一拍四個音分成四弓、三弓、兩弓,而且兩拍或頭尾或中間的音符合一個連弓,這就影響了唱不準節奏的人,這種辦法必須達到走路時的左腳重右腳輕的律動步伐,這就是理論上說的節拍重音移位,這樣在大線條上有明顯的節拍感,又有抑揚頓挫的優美旋律感。
-
3 # 二胡琴俠董彥清
就是玩的勾檔,照胡蘆畫瓢!跟炒菜一樣,主料,配料,調料,丁,絲,片,段,塊,甜,酸,苦,辣,鹹,鮮。香!主要問題解決婦,就好吃!音樂也是,調和調性整混了就亂了旋律線,旋律線進行無續就聽不出是什麼動靜?沒了規距就扔了!像現在有此歌曲聽老半天也聽不出是什麼調式?旋律線一個勁總往一個方向整,低音也一個勁往上整!聽起來有點失控感!聽出個步法也叫音樂呀。
回覆列表
在演奏這首樂曲時,一定要運用獨具阿炳音樂風骨的演奏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① 阿炳的二胡曲中多用動作果斷、剛直,性格堅定、挺拔,有一定稜角的滑音,表現為起弓帶有音頭,滑音方式為全頭全尾式,動作較快,過程剛直,是作者堅強性格的具體體現。② 定把演奏。
因阿炳常用繩子將胡琴掛在脖子上邊行走邊演奏,換把就不甚方便,由此形成了定把演奏的特殊手法,即一段旋律儘量在一個把位中演奏,遇到把位以外的音時就用伸展手指按出,這是阿炳二胡曲的一大演奏特點。由於定把演奏,用一指向上伸展奏出的音通常會略高,但這正好符合音律美中“輔助音向骨幹音傾向”的原則,聽起來十分順耳,且剛健有力。
如果用換把奏準這些音,反而會覺得軟弱不順,有失阿炳音樂風骨。③ 浪弓。即在演奏長音時用弓子瞬間的力度變化奏出其內在的律動感。④ 透音。即在演奏內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時,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隱隱約約透出一個空絃音,別具風味,這是阿炳吸取江南絲竹音樂中演奏手法的結果。
⑤ 帶起。即左手的撥絃,但此曲中的帶起並不是手指向裡勾撥琴絃,而是用三指指尖肉多處接觸琴絃,向外一彈,發出很輕盈的撥絃聲。演奏中要特別注意不可撥得過重。⑥ 節拍重音的移位。阿炳二胡曲多受江南戲曲、小調、鑼鼓樂等民間音樂的薰陶,因此其節拍重音常與基本樂理中的規則相去甚遠,而接近於民間鑼鼓樂中的重音形式。
此外,要演奏好這首二胡名曲,必須要深人地理解樂曲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內涵,在音樂形象上要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如果片面地追求良辰美景般的抒情和優美,則容易滑人淺薄與浮華之中,而失去其深刻的內涵。要是演奏得過於剛硬,失掉了音樂的可聽性,當然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表演,這就要求我們在分寸感的把握上要做得十分恰當。
多聽、多思考、多實踐,是這首樂曲的演奏走向成熟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