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太監在整個明朝政治體制中擔負著“部分皇權監督、制衡文武官員”的作用。

    (1)太監首先是對武將的制衡

    朱元璋對文武功臣大殺大砍,意圖以“皇權威嚴鎮服”住行政、司法等系統。然而,老年以後朱元璋對太監也開始提高權力,但幅度比較小。

    朱棣開始對太監權力進行擴張,太監首先向“軍權”延伸。經過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一股獨大”之後,朱棣開始建立東廠給予制衡。由此,太監權力逐漸部分掌握(主體是監察)軍隊、部分刑貞和審判權力,主要是武將制衡。

    (2)太監對文官極端開始制衡

    宣宗開始隨著太監們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太監的權力開始向文官系統擴充,逐漸與“內閣”形成制衡。此時,“內閣”的權力並不穩固經常與六部發生權力制衡,太監繫統逐漸藉著這種微妙關係,取得更穩固的制衡權力。

    (3)利用規則,皇帝可以不用上班照樣可以監控朝政

    因為正統、正德、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在“勤政”方面相對缺失,對太監也就愈發倚重。我們說明朝實行“特務統治”雖然有言過其實之處,但也有一定道理。有些皇帝雖然不經常上朝,但並沒有耽誤工作。

    為什麼?

    一方面,是因為從朱元璋開始設立的“官場明規則”,誰該幹什麼、怎麼幹都有明文規定。皇帝在不在,按照規矩辦事兒就行。

    另一方面,“廠衛制度”在對百官的監督監查,特別是秉筆、掌印太監們利用“官場明規則”承擔了部分皇權的職責,大部分工作皇帝也不用親力親為。

    因此,可以說,太監在明朝的政治生態中起到了“皇權代表”的作用,是“皇權私有變成公有的產物”。

  • 2 # 倪說歷史

    明代政治體制中的太監,總體上來說,弊遠遠大於利。

    明代宦官專權,自英宗時王振始。明中期以後,政治日趨腐敗,導致宦官專權的局面。而宦官專權的結果,更加重了政治的腐敗。英宗即位時九歲,還不懂事,對宦官王振言無不從,呼為“先生”而不稱名。當時王振掌司禮監,依仗皇帝寵信,權在內閣之上,群臣爭相阿附,政治日漸敗壞,內外官吏莫不貪殘,賄賂公行。凡朝覲官來見王振,必獻百金為禮。王振先後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皆由內外官吏所奉獻,其時政以賄成可以想見。

    明英宗死後,兒子憲宗即位。憲宗信任宦官,在東廠之外另設西廠,命宦官汪直掌管,所領官校倍於東廠,掌東廠太監尚銘聽其指揮,錦衣衛千戶吳緩為其爪牙,權勢遠在東廠及錦衣衛之上。汪直利用職權,屢興大獄,任意捕殺臣民,冤死者不計其數。

    明憲宗死後,兒子孝宗即位。孝宗注意勤政,政治比較清明。但孝宗死後,兒子武宗即位,年十五歲,信用宦官。得寵的宦官有劉瑾、馬永成、邱聚、谷大用等八人,謂之八黨,又號稱八虎,而劉瑾最為跋扈。時劉瑾掌司禮監,邱聚掌東廠,谷大用掌西廠,互為聲援,勢傾中外。劉瑾又矯詔設立內廠,由自己管領,比東、西廠更殘酷。劉瑾先後專權五年,完全侵奪了內閣權力,朝廷大政不由內閣,而在劉瑾私寓辦理。當時內外所進章奏有紅、白二本(按紙色區分),先送劉瑾者,號紅本;然後上通政司者,號白本。劉瑾又矯詔令吏、兵二部,凡遇進退文武官員,必先於劉瑾處詳議。因而,吏、兵二部用人之權,也由劉瑾所操縱。劉瑾專權時期,整個明朝官僚集團貪汙成風,吏治敗壞到了極點。劉瑾的家財有金一千二百餘萬兩,銀二億五千餘萬兩,只此銀子一項即相當於明朝六十年的國稅收入。

  • 3 # 古風散人

    秦漢以後,宦官從侍奉皇帝的起居衣食、宮闈生活,到干預政事,曾多次在歷史上出現。

    明王朝在正式建國之前,即朱元璋稱吳王(1366)之後,就已開始使用宦官。宦官的機構設定,則始於吳元年(1367)九月。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當時只有內使監,設令、丞、奉御、內使、典簿等。後來增設御用監、御馬監及尚寶兼守殿、尚冠、尚衣、尚佩、尚履、尚藥、紀事等奉御。洪武年間,宦官機構不斷調整增加,到永樂時期,定型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為二十四衙門。在中國歷史上,明朝宦官機構之龐大,設定之完備,是空前絕後的,並足以與官僚機構相匹敵。官僚機構所能拓展的地方,宦官的觸角也隨之進入。

    上圖王世貞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20《史乘考誤》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李)文忠多招縉紳士人門下,上聞而弗善也。一日勸上內臣太多,宜少裁省,上大怒,謂:“若欲弱吾羽翼何?”意此必其門客教之,因盡殺其客。文忠驚悸得疾暴卒。

    皇帝把宦官作為“羽翼”,認為削弱宦官就是限制皇帝的意志。為此,明太祖不惜撕裂與李文忠的舅甥關係。如果一個皇帝銳意興治,有所作為,毋庸置疑,首先要考慮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國家的長治久安,更多地體現國家意志。在這種情況下,宦官純家奴色彩比較濃厚。如果皇權減弱,或皇帝異常腐朽,或皇帝濫用權力,就會更多地考慮個人意志,從而導致宦官勢力的膨脹。

    明朝人鄧世龍說:“國家閹宦,實與公孤之權相盛衰。天子剛明,則天下之權在公孤;一或矇蔽,則天下之權在閹宦。”在皇帝有所作為的情況下,官僚系統與宦官系統有相互制衡的作用,從而強化皇權;當皇權有所削弱,兩個系統則此消彼長,正統以後,宦官與權臣交替掌權,其因蓋出於此。由於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距皇帝更近,所以即使權臣控制朝局,宦官的力量也是聚而不散,隱而未衰。

  • 4 # 順其自然M情懷

    明朝文官體制過於強勢,既消弱了武官的勢利,有剋制了皇帝。因為儒家道統已經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文官內部相互勾結,互為利益已經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明朝有許多皇帝和文官爭鬥的案例,不過直到魏忠賢出場才完全壓制住了文官,尤其是制服了東林黨,這時候起碼能收上來稅款,所以邊關能發軍餉,賑災也能施行…,但魏忠賢一倒臺,邊關戰事就不利,起義軍也勢如破竹,直到李自成進入北京,從原本一毛不拔的文管集體裡面壓榨出出無數金銀財寶,讓明朝的文官集體徹底現了原形……

  • 5 # 烽居士

    明朝政治體質中的太監可以說是歷史以來最變態的、權利最大最廣的。明朝的特務機構有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廠,這裡除了錦衣衛沒有太監,其它三個機構全是由太監組成。

    明朝的這種特務實權的興起主要是從明太祖朱元璋的錦衣衛開始的,後由其篡位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得到更殘酷的延伸。這兩位皇帝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對整個朝廷的控制,對整個皇權的控制達到變態的成都,尤其以朱棣更甚。

    那這麼多的太監政權在明朝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我個人覺得他加快了明朝的衰亡。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到處都遍佈著皇帝的這些鷹犬,他們不僅禍害鄉里魚肉百姓,還干涉朝廷政務和邊疆戰事。太監的權力是皇帝對整個皇權的管控,太監的一切行動只聽從皇帝一人,可是他所帶來的反作用也是巨大的。朱棣早就體會到了太監的危險,可向來想把自己樹立成明君的他是永不承認自己的錯誤的。

    所以說明朝政治體制中的太監就是整個明朝統治期間的汙點,擾亂了由文武官員而搭建的政治體系,最終成為虛有其表的繁華有序,內裡卻是破敗不堪。

  • 6 # 爆笑影片系列

    明朝太監其實是皇帝的白手套。明朝皇帝從元朝那裡學的經驗,就是皇帝個人權利不願受官僚系統管制。所以朱元璋取消掉了宰相。為了加強皇帝個人權利設定了錦衣衛,東廠這些特務組織。太監就是這些人的領導者。太監對於皇帝來說就是個人的家奴。權利直接來源於皇帝的信任。相對來說好掌控

    這種制度的後果就是官僚內部也必須團結。畢竟這些特務組織權利太大,竟然可以直接繞過司法系統對任何人直接進行定罪。這樣的對立局面發展到後期,官僚們開始結黨。最有名的就是東林黨了。這些人已經不管國家怎麼更好的發展,只是單純的從道德層面來判斷是非。他的對手就只能和太監結成閹黨。

    太監權利越來越大了,到了後期魏忠賢權利到達頂峰。很多人想要辦成事,必須把魏忠賢哄好,不然他就跟你添亂。你這邊哄好魏忠賢,那邊東林黨就罵你是閹黨,他們就跟你添亂。結果國家發展完全停止了。國家遇到困難,想出的辦法就一次次在無休止的爭吵中擱淺,眼看著國家一步步走向滅亡,沒有人能阻止的了。

  • 7 # 香茗史館

    太監自古就有,而明朝的太監則是個特殊的存在。而題主所提到的這些太監的權勢,說到底不過是皇帝用來對付文官集團的罷了。正是身後有皇權的支撐,才導致明朝的太監權勢滔天,可是歸結起來,這難道不是文官為自己挖的坑麼?

    這個問題還是蠻複雜的,要理清楚其實挺不容易。這個必須要從明朝閹黨的形成過程開始講起,不然根本說不明白。

    這個事情我們得從朱元璋廢除丞相說起,朱元璋廢除了宰相,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皇帝工作量的增加,可歷史上像朱元璋一般勤政的皇帝又有幾個呢?明朝皇帝的確可以算得上是歷朝歷代最苦逼的皇帝了。朱棣算是勤政了,可他也不得不透過設立內閣來分擔他的工作量。

    內閣本來是用來輔佐皇上的,可最終卻成了皇帝身上的枷鎖。它的權利早已超過了相權,在內閣大學士統領下的文官集團不僅處理政事,甚至對於皇帝大到處理國事,小到吃飯睡覺,沒有他們不插手的。話說,換你做皇帝,你願意被人這麼管著?從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朝廷卻照常運轉來看,皇帝簡直成了擺設了。而且明朝文官簡直是出了名的不怕死,為了他們心目中的“道”,他們完全可以不計個人性命。而這應該也是明朝有那麼多奇葩皇帝的原因,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大家各玩各的就是了。

    面對整天在自己耳朵邊嗡嗡的文官們,皇帝心想,既然你們閒的沒事愛管我,那我就給你找點事做好了。於是便啟用了從小陪他們長大的宦官,好了,你們去鬥吧。而文官集團自然也有派系之爭,於是沐浴在皇權之下的宦官們也很容易就形成了自己的團體。

    宦官集團的出現,進一步加強了文官之間的融合,畢竟大家有了共同的敵人嘛,而文官的勢大又助長了宦官的日益勢大,比如東廠、西廠的先後設立。雙方簡直鬥得不可開交,卻又不亦樂乎。

    而文官集團的頂峰,就是東林黨;同時,為了對抗無比勢大的文官集團,宦官集團也發展到了頂峰,於是閹黨出現了。

    閹黨的權勢和影響

    司禮監太監批紅也好,成立東廠、西廠也好,無疑都是為了加大太監的權勢,而最終的作用同樣是為了對抗文官集團。

    所以,太監集團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說肯定是消極的,因為他直接導致了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的黨爭,而這種黨爭形成的內耗是無法估量的,黨爭的出現肯定不是積極的象徵。

    可是這種消極的影響又不能全部怪罪在太監頭上,東林黨之禍真的比魏忠賢小嗎?如果不是東林黨人打壓非東林官員,宦官集團的權勢怎麼會那麼大,怎麼會對朝政產生那麼大的影響。

  • 8 # 青言論史

    宦官勢力在明朝政治中的作用,我更願意稱之為一條狗,一條為皇帝到處咬人、忠心不二的好狗。

    在朱元璋的時代,老朱是下過死命令——太監不得干政的。但這條他以為將成為明代基本國策的鐵律在他死後幾十年就作廢了,就連他御筆親提的碑都叫人挪走了。點解?只因為他的後世子孫沒他那麼有戰鬥力,卻又繼承了他的猜忌心。

    老朱取締了綿延兩千年的丞相制度,並且宣佈以後誰也不許立丞相,不然就不是他的好兒女。問題是話好放可是事兒不好辦,沒有丞相給你鞍前馬後的處理事情,你老朱一個人幹得過來?

    老朱說,我能。而且他確實能。

    可他能是他能,他的子孫不能啊。從朱棣開始,他就覺得自己實在幹不了那麼多活,於是就找了一幫秘書在小閣子裡給他幹,取名為內閣大學士。

    隨著皇帝的惰性的加劇,內閣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朱棣死了以後的盛世——仁宣之治,說是仁宗宣宗父子倆開創的,其實大家都知道,是因為內閣裡面有能人。

    宣宗皇帝是個好皇帝,結果就因為愛鬥蛐蛐被蒲松齡罵成蟋蟀皇帝。但他幹得另一件事就相當不可原諒了,他教太監讀書,並且給了太監蓋章的權力。

    這在宣宗看起來也是無可厚非的事,筆桿子都抓在文官手裡了,自己又懶又鬥不過他們,那就只好把印把子扔給最信任的太監,反正他們也是家奴,鬧不起什麼大風浪。

    於是從此形成了定製,文官和太監成為了明代朝堂上的兩股相互制衡又互相利用的力量。而且明代的太監,從來沒有掌握過軍權,這就讓他們不可能像唐代的太監一樣那麼大權獨攬甚至干涉廢立。皇帝說廢就廢了他們,一紙詔書就可以讓他們身敗名裂。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只是出於皇帝的需要被推到前臺的狗而已。一條狗,是不需要尊嚴的。

  • 9 # 狗宗主

    明清時期是中國君子專制發展到頂峰的時期,太監在明朝政治體制中的作用也是加強了君主專制,或者是君主專制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太監在各種職位的任免上完全由皇帝一人負責,行使權力的行為和結果也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其他官員無權干涉,太監也無需對其他官員負責。太監在行使權力時就是皇帝的代表。

    東廠西廠等太監特務機構的建立,是皇帝監察百官而設立的,是君主專制的體現。

    太監本身並無權力,只能聽命於皇帝。太監權力行使的行為是皇帝的指示。

    太監並不具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很難自主行使權力。

    總得來說,太監在明朝政治體制的作用就是加強了君主專制。

  • 10 # 華哥雜談

    太監在中國由來已久,從戰國時就有太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到封建制最高權力發展到極致的變態產物,中國歷史上除了清朝基本成功解決了太監干政問題外,其它朝代都不同程度存在。

    逾演逾烈的太監干政問題,對於國家來說當然是危害無窮。

    太監作為生理上缺失的人,一輩子不可能生育,也無法享受人倫之樂,內心是痛苦的。由於太監在宮庭內是最下層的勞動者,內心又很自卑,存在著一定的反社會心理。一旦有機會掌權,他對權力帶來的滿足感和報復心是超過常人的,而且太監沒有後代,所以不必考慮失敗成本。

    從明朝有太監干政起,雖然也有個別如馮保這樣與改革家張居正配合,客觀上對明朝有好處的太監,但大部分是胡作非為,擾亂朝綱,對明朝正常的政治秩序起了很大破壞。

    明初的制度安排直接導致了太監干政在明朝的盛行。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六部及其它工作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集國家大權於一身,也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朱元璋農民出身,長期軍營鍛鍊身體又好,這樣的工作量對他而言不成問題。而且朱元璋又是出名的勤政皇帝,同時又喜歡攬權,所以在他手上不可能有太監干政。

    朱元璋死後,後面接班的皇帝漸漸受不了這樣高強度的勞動,所以招了一些讀書人來幫助皇帝做一些類似秘書的工作。漸漸地這些人權力越來越大,形成了內閣的雛形,最後又成為與皇權抗衡的強大勢力。皇帝為了對付內閣,只能再找秘書,既然讀書人不可靠,那就找相識的吧,於是身邊的太監就成了皇帝新幫手,最終發展成與內閣抗衡的閹黨。

  • 11 # 若非610

    明朝的太監是替皇帝幹活的,是皇帝分了一部分權給太監,鑑於明朝被削弱的非常嚴重的皇權,太監也只是虛有其表罷了。

    明朝太監,或者皇帝真正說了算的時候是非常少,皇帝除二祖外,也就嘉靖中晚期比較強勢,太監除王振、劉瑾、魏忠賢,再加汪直也就十幾年,和明朝兩百多年相比實在不算常態。而且就算這些特殊時期,他們也沒到隻手遮天的地步。如魏忠賢時期都會遇到《五人墓碑記》中所載的事件,其他更不用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戰隊EDG最近戰績不佳,為何廠長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