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010411934

      首先,如果是時間短,家長可以跟老師說,讓老師在學校多注意一下孩子的情況,並且沒事創造機會。  其次,如果孩子本身就不是特別願意見生人,也就是俗稱的怕生,其實只要是時間長了,和同齡的孩子是都會混熟的。  再三,如果家長較於擔心,建議每天晚上在孩子睡前講故事,問問他在學校的情況啊,有什麼好玩兒的,多進行溝通,然後給他植入小孩子是可以一起玩兒的思想。是會慢慢好起來的。

  • 2 # 兒童快樂學英語

    小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喜歡暴力相向,一般有兩個原因,

    第一,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只能用暴力解決。

    第二同理心比較少,不會感受別人被他打的時候會很疼會哭。

    解決辦法主要有三點建議

    第一,感覺你們對孩子的陪伴比較少。其實爺爺奶奶雖然是真心的愛孩子,但是有一些思想沒有及時更新,不符合科學的育兒理念。你們就算再忙,也應該學習一下這些育兒理念,多跟父母嘮叨嘮叨。

    其二,針對孩子不會處理情緒的問題。要個孩子確認情緒,探討情緒。比如說孩子說今天跟哪個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問他,你當時是很生氣嗎?為什麼生氣?引導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怎麼辦,教給他除了用暴力解決之外,其他的解決辦法。

    第三,關於同理心,我認為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其實就算比較頑皮喜歡打鬧也不會發展到嚴重的程度,也就是你說的那種無法無天的程度。因為他會對別人的感受感同身受。

    首先要幫孩子建立體察他人情緒的能力,比如孩子打了爺爺,爺爺應該及時阻止,告訴他你打的爺爺很疼,不可以這樣打爺爺。而不是說孩子還小打一兩下沒事。

    其次幫助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孩子玩的時候不小心把頭撞在傢俱上了,家長及時抱起來安慰並且告訴他,你剛剛跑得太快,跑到這裡的時候沒有看到被桌子的角撞了一下,下次再遇到這樣情況,你要小心一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重複一下剛剛他被撞的經歷,讓他更清晰的感知到自己是怎麼撞到的以便吸取經驗。

    而不是說桌子撞到寶寶了去打桌子,這樣孩子會覺得所有不如我意的事錯的都是外界,並且要去打它。

    還有男孩太過剛強了也不好,如果是他做錯了,必須讓他學會道歉,如果過錯在於別人或者因為其他什麼產生的誤會,應該先教會孩子先禮後兵,要讓他知道不是什麼事情靠拳頭就可以解決的,上戰伐謀,能不動用武力就儘量不要

  • 3 # Love美好

    看到這個題目,回憶起孩子上幼兒園時,班裡有個四歲小男孩、個子高高,特愛打人、推人,家長們意見越來越大,後來安全起見老師讓他單獨坐、單獨玩,每每想到這個畫面,我就很心疼這個孩子和這個孩子的媽媽,其實根本原因是這個孩子從出生一直在美國長大,中文水平有限,所以與老師、孩子不能有效溝通,孩子用其他方式來溝通,解決最好的方法是:理解他、耐心、給他時間、教他如何溝通。

    一、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天天欺負”,更不要當著孩子面這樣說,無論與老師還是家長談論這樣的事,都可以這樣說:今天,我的孩子與***發生了衝突,衝突是這樣的.......;

    二、細緻、全面瞭解“欺負”的事項:要問老師、問不同的老師、問身邊的同學、問不同的身邊的同學,要連問好幾天的情況,直到你可以基本歸納出事項的類別,只有客觀、全面瞭解情況了,才可能準確分析判斷、尋找解決辦法,最大程度支援到孩子的成長;

    三、對於4歲的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首先考慮“原件”的問題。6、7歲上學以前,是孩子性格的主要培養期,4歲孩子的行為方式更多的是受最頻繁、最親近、最信任撫養人的言、行的影響,要敏感、細緻考慮孩子的撫養環境裡是否存在類似的或可能引發這種方式的言行,為什麼要細緻?因為可能我們大人已經習慣了一些暴力或準暴力行為,如果不敏感、不細緻,大人會很委屈的說“我們不是這樣呀?”可能,僅僅是大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四、如果撫養環境有問題,那麼撫養環境先自行修繕,同時帶動孩子的行為糾正,孩子會逐漸好轉,在這個期間,要勞煩老師多多關注孩子,避免孩子傷及其他同學;

    五、如果撫養環境“確認”不存在暴力或準暴力行為,那麼就要回憶和反思孩子在成長到4歲的過程中,是不是與同齡人的“社會化”交往少了、是不是在交往的時候保護多了,“社會化”打上雙引號是想說孩子在與同齡人交往時,大人不要去限制交流物件、交流群體,讓他自然的與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小朋友來往,讓他習得真正真實的交流能力和經驗,而不是父母的保護導致孩子在“假社會”裡來往,當他真正到了幼兒園這個真實的小社會時,他就會發現這實在與生活差別太大了,孩子處理事務的能力和水平又有限,情急之中他別無他法,他就會用小朋友之間最常用的打、推等暴力方式。其實,肢體動作在四歲孩子有時僅僅是他生理發育促動的,並不一定完全是要還擊、打擊對方。

    六、如果是養育過程缺乏真實社會化過程,父母需要放開自己的心靈:只要不傷到生命或肢體安全,即使有點流血擦傷,也鼓勵孩子去交流,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永遠保護他們在羽翼下;其次,多帶孩子真實社會化,去讓孩子在交流中自我成長,當然父母應該適時指導和幫助!

    四歲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是個好事,否則上了小學會更麻煩,現在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一切都剛剛好!祝一切都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洞是否宇宙奇點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