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鞏慶喜工筆畫館
-
2 # 宸哲
首先要有一定的藝術鑑賞能力,才能探討什麼是“意境感”,否則就會有點對牛彈琴。
以趙無極的畫作為例,可能有的人無法欣賞,也不能說這類人無法讀懂陽春白雪,而是他們沒有系統的學習與抽象藝術相關的知識。
但對於有學習過的藝術生而言,卻能從中體會出意境感,知道作者當時的心境,知道作者的情緒,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
還有梵高的星空,可能會讓初學者當成兒童畫。實際上,星空所展示出來迷幻和瘋狂,還有浪漫的筆觸,卻是需要深入瞭解。
這也是意境感,是對畫畫的瞭解程度加深後,所能體會出的感受。在世人眼中的畫,在你眼中被解構,被放大,直至打破次元壁進入畫中。
-
3 # 江上弄舟
意境說白了就是以景表情。意,是指人的思想和感情。境,是指環境、景物。
為什麼繪畫和詩歌作品多要用意境手法,這源於“文喜看山不喜平”。藝術只有有意境才能顯現美。意境可以使藝術產生含蓄美、朦朧美、聯想美……沒有了意境,就不能稱為真正的藝術,那只是生活。
“我愛你”、“我喜歡你”,這種直白,人人會說的,只能是生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這是藝術。
如鄭愁予的《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首詩寫思婦的相思和寂寞,讀過讓人感同身受。他就是透過意境來表達這種感情的。江南、蓮花、柳絮、青石、馬蹄、我,營造了一個寂寞空間,表達一種深深的相思。
再如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透過擷取現實中的一幅畫面,表現對一個人的渴望和愛戀。
再如元代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篇寥寥28字,就畫出了一幅淒涼的畫面,表達了一個羈旅之人,在秋天裡的思鄉之情。
詩歌如此,繪畫也是一樣。不同的只是文字,直接換成畫面。如古代的文人畫,多畫遠山近水,表達的是一種淡泊明志,寄情山水的高雅情操。欣賞畫,就是透過畫面能看到畫家的思想和感情。
所以意境是藝術不可缺的表現手法。意境就是以景表情。它可以更形象,更生動地表情達意,點石成金,化腐朽於神奇。
-
4 # 宋詳軍
藝術作品都有它的獨特藝術風格,而我們在形容某藝術作品的藝術風格的時候,大多使用的都是美妙旳詞彙,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通常所說的"意境感"應當指的是藝術作品的"內在美",如果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感覺很醜,是很難讓我們有意境感的。
那麼藝術作品的"意境感"哪裡來,我們怎樣欣賞藝術作品的內在美呢?無論是文學藝術作品,還是雕塑書畫等藝術作品,藝術家在創作這些作品之前,都得先立意,立意是創作之前的基本構思,即把握好一個大的方向再予以發揮,立意的高下決定藝術作品的一成敗,例如我們創作詩詞不能無病呻吟,要有感而發,創作書畫的時侯則要多想想所書所畫的類別,及我們所表達的藝術風格是凝練沉雄些,還是飄逸放縱些,然後用熟練的技巧,全神貫注的忘我精神加以發揮,我們的藝術作品就有了所謂的"意境感"。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的美之所以能打動我們,在於它是現實生活高度提煉和概括,人在逃避現實的時侯更依賴於藝術,來喚醒我們對生活生命的激情,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有時我們欣賞藝術作品並非我們熱愛藝術,而是尋找一種心靈安慰,既使我們不懂藝術,假設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藝術作品的那種朦朧的"意境感"打動了我們,這就足夠了,懂不懂藝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我們讀懂了藝術,並且欣賞到了它的內在美。
的確,有時候藝術的內在美是無法言說的。
-
5 # 水墨畫家陳莊
中國畫藝術重意境的營造,意境是中國畫的命脈。六法論裡第一條“氣韻生動”講的就是意境。一幅藝術作品的好壞,取決於意境。
意境表達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感情流露,藝術家創作作品時的心理狀態可以從畫面窺見到。平常說某某藝術家的作品每個時期不一樣,畫面是不一樣,拋開繪畫功底,畫面氣息映襯出藝術家每個時期的情感和思緒,觀眾能與之同歡樂同悲慼。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是孤立的個體勞動,可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地創造,前提是要考慮到觀眾對藝術作品的意境感受,作品要傳遞美感,要傳遞正能量,要給人積極向上的感受。
回覆列表
國畫之美:生死皆詩意!
二八女多嬌,
何故落小橋。
青絲隨波湧,
粉面翻浪濤。
簡而言之,中國畫的意境美就是詩意美,如果在中國畫中丟掉詩意美,國畫之魂則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