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風漫談
-
2 # 區域拒止
掛載在戰機翼下的歐洲“流星”中程空空導彈
無論是地空導彈還是空空導彈射程都是由動力飛行階段加慣性階段組成的,由於彈體體積的制約,空空導彈的動力飛行階段其實並不長,在導彈發動機工作結束後,導彈會依靠慣性和彈翼升力繼續飛行直到墜落,在此期間還會因為變向機動等原因使得射程持續降低。
空空導彈受載機限制,直徑和長度都不會很大
早期導彈和火箭大多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擁有比衝大,動力足,工作時間長等優點,但是燃料需要臨時裝填,燃料毒性大,不易儲存等固有缺點使得其不適合成為對反應速度要求極高的現代地空/空空導彈的發動機。為了能夠做到快速準備,快速發射,現代地空/空空導彈基本都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大部分空空導彈的發動機工作時間都以秒記,根據射程不同從幾秒到十幾秒不等,由於空空導彈在發射時能夠得到載機本身的速度和高度加成,所以體積較小的空空導彈往往可以擁有很大的射程。
使用衝壓發動機的導彈上有明顯的進氣道
為了提高導彈射程,現在還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導彈發動機,例如衝壓式發動機和雙脈衝式火箭發動機,衝壓式發動機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氧化劑,彈體本身不用攜帶氧化劑,這樣就可以裝填更多的燃料,使得導彈擁有更長的動力飛行時間,而雙脈衝式發動機則是透過發射初始階段發動機進行大推力工作,導彈達到一定飛行速度後,發動機轉入小推力持續推進,這種方式可以使相同燃料體積的火箭發動機達到更大的工作時間。
遠端地空導彈都是“大塊頭”
地空導彈體積和重量要比空空導彈大的多,因此可以裝載更多的燃料。由於要從地面爬升至打擊高度,地空導彈的發動機需要持續做功,因此地空導彈發動機的工作時間也比空空導彈長的多。
-
3 # 嫻妹談兵
遠距彈我瞭解不多,這裡就講講中距彈吧。
空空導彈的飛行時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發動機的工作時間,是一項重要的效能。從越戰到今天,空空導彈提高的不僅僅是其導引頭效能,抗干擾性能,發動機的工作時間也有了長足的提高。
越戰時期服役的AIM-7E,其發動機工作時間在4s左右。而今天的AIM-120的發動機工作時間已經接近10s了。而發動機工作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動力射程”,其所佔的時間長度約佔整個最大射程飛行時間的16%。
整個空空導彈的飛行全程可以概括為一小段動力段支撐起大段的滑翔段。
對於AIM-120C這種比較先進的空空彈來說,發射後如果不做任何機動那麼可以維持在1分鐘內都有一定的機動能力。
影響空空導彈射程的因素包括載機的發射速度,載機的發射高度,敵機的高度等等。
同樣的導彈,當載機發射導彈時的速度提高,導彈的射程也會提高。
上拋彈道也會提高射程,因為高空的空氣更稀薄,上拋彈道的導彈阻力更小。
不過,上拋彈道不見得是萬能的,某些場合會有副作用。
因為空空導彈的這種特性,實際使用中真正對敵機有威脅的並不是導彈的最大射程,而是不可逃逸區。當然不可逃逸區說的也並不是這個距離內飛機一定會被打下來。而所謂的標稱的導彈4km/s的極速在實際使用中也是不存在的,空空導彈在飛行中絕大部分都是低於這個速度的。
不可逃逸區:即在該距離內當導彈發射時,敵機立即進行反向機動無法依靠速度擺脫導彈。
攻擊不可逃逸區內的敵機,導彈的動能充沛,能夠造成實質性的威脅。而不可逃逸區大小通常是導彈最大標稱射程的三分之一。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真是非常寬泛,導彈型號眾多,各有不同,只能簡要概述。
我們知道地空\空空導彈並不是全程動力飛行的。在其最大射程中只有一半甚至1/3的距離屬於有動力飛行階段,再往後就是吃能量老本,靠慣性飛行。
導彈最具殺傷力的階段就是有動力飛行階段。此階段導彈擁有最大的過載和機動能力。一旦動力耗盡,導彈的機動性大打折扣,擊中目標的機率也將大大降低。所以,導彈的動力飛行階段當然是時間越長越好。
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增大導彈尺寸,攜帶更多的燃料。但是尺寸變大,又會影響導彈的機動效能,所以需要在導彈體型、機動能力、動力射程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
空空\地空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或衝壓噴氣發動機。
其中固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很短,從點火到停止工作一般也就是幾秒到幾十秒時間不等,一般不超過30秒,因為攜帶的燃料極其有限。比如AIM-54不死鳥,發動機工作28秒。AIM-120B,約20秒左右。近距彈更少,只有幾秒。
▲AIM-54I 不死鳥
液體燃料的衝壓發動機,因為不需要額外的氧化劑,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料,所以工作時間比較長,最長的有100多秒。比如歐洲“流星”空空導彈。
▲歐洲 流星空空導彈
為了儘可能提高固體燃料導彈的動力射程,人們又研發出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將固體燃料分成幾段隔開。導彈發射時,發動機先工作幾秒將導彈提速,然後關機慣性飛行一段距離,等接近目標時發動機再次工作幾秒鐘,大幅提高導彈的末端機動能力。
大體就是這樣子了。更詳細的資料就太複雜了,和距離,機動,高度,迎頭、尾追等等都有很大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