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鯉魚
-
2 # 天路行客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的暖流,為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群島東岸向北轉向而成。主流沿中國臺灣島東岸、琉球群島西側向北流,直達日本群島東南岸。在臺灣島東面外海寬約100—200公里,深400米;流速最大時每晝夜60一90公里。水面溫度夏季達29℃,冬季20℃,均向北遞減。至北緯40º。附近與千島寒流相遇,在盛行西風吹送下,再折向東成為北太平洋暖流。
黑潮的水並不是真的黑,他甚至比一般的海水更清澈透明。究其原因呢,是因為黑潮水極少雜質,能見度達40米左右,不過在太陽的散射光照耀下,其他光波如紅,黃等色為長波,被水分子吸收,只有黑藍色的光波被折射,所以,當人們從上往下看海水時,海水成了藍黑色。這樣人們就習慣地稱他為黑潮,這是為了區別其他的海水。
影響
日本暖流是整個東中國海環流的主幹,對該海區的水文氣象條件有重大影響
黑潮是太平洋暖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暖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自菲律賓開始,穿過臺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暖流。黑潮將來自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往寒冷的北極海域,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黑潮得名於其較其他正常海水的顏色深,這是由於黑潮內所含的雜質較少,Sunny穿透過水的表面後,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洄流性魚類一個快速便捷的路徑,向北方前進,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洄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
黑潮的速度約為100至200釐米每秒,厚度約在500到1000米,寬度約200多公里。於日本四國島的潮岬外海測得海水流量達6500萬立方米/秒,約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亞馬遜河流量之360倍。黑潮年平均水溫約攝氏24至26攝氏度,冬季約為18至24攝氏度,夏季可達22至30攝氏度。黑潮也較鄰近的黃海高7至10攝氏度,冬季更可高出20攝氏度。 黑潮的主流並非沿著東亞大陸邊緣流動,而是沿著東亞島弧流動,因此,黑潮對島弧的影響也較大陸顯著。然而黑潮的支流延伸進入東亞大陸的邊緣海,也對大陸區域造成一定影響。[2]
回覆列表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只因海水看似藍若靛青,所以被稱為黑潮。其實,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於海的深沉,水分子對摺光的散射,藻類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觀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黑潮由北赤道發源,經菲律賓,緊貼中國臺灣東部進入東海,然後經琉球群島,沿日本列島的南部流去,於東經142度、北緯35度附近海域結束行程。其中在琉球群島附近,黑潮分出一支來到中國的黃海和渤海灣。渤海灣的秦皇島港冬季不封凍,就是受這股暖流的影響。它的主支向東,一直可追蹤到東經160度;還有一支先向東北,與親潮匯合後轉而向東。黑潮的總行程有6000千米。
黑潮是一支強大的海流。在臺灣省東部,流寬280千米,厚500米,流速1.825~2.735千米/小時;入東海後,雖然流寬減少至150千米,速度卻加快到4.5625千米/小時,厚度也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呷外海,一般流速可達到7.3千米/小時,不亞於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達10.95~12.775千米/小時,比普通機帆船還快。整個黑潮的徑流量等於1000條長江。
黑潮與氣候關係密切。日本氣候溫暖溼潤,就受惠於黑潮環繞。中國青島與日本的東京、上海與日本九州,緯度相近,而氣候卻差異不少。當青島人棉衣上身時。東京人還穿著秋裝;當上海已是“昨夜西風凋碧樹”時,九州的亞熱帶植物依然綠葉扶疏。日本有句農諺:“問荒年熟年,看海洋變遷。”說的就是黑潮對氣候的影響。在中國,有人把黑潮比喻為“旱澇預報員”。因為黑潮流動位置的偏移,對中國沿海地區天氣旱澇有明顯的影響。
1953年,黑潮偏離了常年的軌道,大約向南移動了170千米,就在第二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未見的大水。
1957年,它又一次偏離了常軌,平均位置向北移動,長江流域發生了嚴重的乾旱。
1958年,它再次北偏,結果,長江流域再次發生乾旱,同時,華北有澇情。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了好幾次。經過中國氣象工作者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規律性。
原來,海洋水溫對大氣有直接影響。據科學家計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l℃釋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氣溫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陽輻射能傳至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l℃,其放出的熱能可使全球大氣增加60℃。可見,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熱站”,透過能量的傳遞,不斷地影響著天氣與氣候的變化。
另外,高溫的黑潮與北方相對低溫的海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海洋鋒區,透過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就會使氣候發生變化。大氣鋒區正是冷暖空氣交界的地方,從而也是降雨的區域。所以,當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後,海洋鋒區也南移,使大氣鋒區和雨帶也相應偏南。第二年,江淮流域雨水增多,出現水災。1957年和1958年,黑潮北移後,大氣鋒區和雨帶也相應偏北,造成了長江流域梅雨空缺,出現了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