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有眼力去哪裡

     隨著“媽祖熱”的不斷升溫,“媽祖”一詞在各種媒體上的出現也日益頻繁。在莆田話中“媽祖”一詞讀“馬祖”,但普通話中,“媽”無“馬”音,於是出現了怪現象,在央視臺播出的《走遍中國·莆田》專輯以及各種媽祖相關活動中,莆田人讀“媽”為上聲,而主持人卻讀陰平。這種歧讀還每每讓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產生誤解,總以為莆田人讀音有誤。因為“媽”被讀為陰平,有的研究者還由此聯想說“媽祖”意思就是“媽媽的祖宗”,說什麼“媽祖”構詞法相當於香港話的“媽咪”等等。那麼,媽祖的“媽”,究竟怎樣讀才是正確的呢?筆者認為,無論從歷史依據還是從現實狀況來說,“媽祖”均應讀如“馬祖”才是正確的。理由如下。  一、從歷史讀音來看,“媽”本來就是上聲字。從宋代《玉篇》、《廣韻》、《集韻》、《龍龕手鑑》直至清《康熙字典》等辭書,“媽”字反切為“莫初切”或“滿補切”,讀音、意義皆相當於“母”、“姥”。那後來為什麼又變讀“馬”呢?其實這是因為語音的變化。明末著名學者方以智在《通雅》中解釋道:“古書‘母’‘馬’同音,皆莫古切”,“江南曰阿媽”,或阿姥”,“皆‘母’之轉音”。的確,上古“馬”屬“魚”韻,合口呼。《楚辭·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木包兮擊鳴鼓。”“馬、鼓”正是押韻的。上海吳語“馬”至今仍存“母”音。故有一個相聲叫《馬季下蛋》,即是寫由上海話“母雞下蛋”訛傳引起的笑話。“媽祖”實即“母祖”、“姥祖”,也就是“祖母”,與媽媽無關。  二、從“媽祖”稱呼流傳的歷史看,讀音也都是“馬祖”。明萬曆間由傳教士利瑪竇主持繪製的《廣東沿海圖》中的“亞馬港”實即澳門舊稱“阿媽港”,同樣葡文MACAU的轉譯也是“馬交”而不是“媽閣”。清初鬱永河《採硫日記》中的“海神惟馬祖最靈”、“三月廿三馬祖颶”和王士 《香祖筆記》中的“真人多風,馬祖多雨”等也都把“媽祖”記為“馬祖”,同樣連江的馬祖島、澎湖的馬公,也分別是來源於“媽祖”和“媽宮”。由此可證,“媽祖”自古以來就是讀“馬祖”。哪怕外華人也是如此。  三、從現實情況看,“媽”保持上聲讀法不單是語音繼承問題,更重要的是關係到詞義解釋問題。在莆田話中,上聲的“媽”意思是祖母,不是媽媽。媽祖相關的稱謂如“娘媽、姑媽、船仔媽、護軍媽、湄洲媽、銀同媽、大媽、二媽”等等,其中“媽”都與媽媽無關。按照專有名稱“名從主人”原則,“媽祖”讀音無疑應順從閩語讀法,而不能擅自更改。這就像古人“曹大家”還應讀“曹大姑”:“酈食其”還應讀“酈異基”的道理一樣。  四、鑑於閩語中上聲的“媽”具有特殊含義,近年出版的許多方言詞典已經收錄其音義。如《漢語方音字彙》、《臺灣話大詞典》、《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等,皆收錄讀上聲的“媽”的音義,這正是“媽祖”讀“馬祖”的事實和依據。因此,《現代漢語詞典》應該增加“媽”讀“馬”一個讀音,同時增加相應釋義,這樣用普通話讀“媽祖”為“馬祖”才有個合法依據。才能徹底解決目前“媽祖”讀音混亂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證上的照片丟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