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臺記史
-
2 # 2020自己對自己好一些
晚清在本質上來說仍然是一個封建社會,但是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逐漸轉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外國列強在入侵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現代的技術和文化,在炮火中也在接受現代思想的洗滌,所以說晚清是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折點。
-
3 # 田園106341609
晚清屬於中國的封建社會,隨著"義和團"、"太平天國"戊戌變法"的社會動蕩以及外國的侵略,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的統治,從而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從睌清的皇權到中華民國的建立形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折點。
-
4 # 偶滴小肥仔兒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
那麼為什麼說晚清是傳統到現代的轉折點?
第一,晚清是自中國兩千年封建帝制以來亙古未有之大變局。在歷史的車輪下,中國由一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洋人的船堅利炮下,中華民族遭受了從來沒有的恥辱和壓迫,從原來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變成晚清時期任人宰割的羔羊。
第二,表面上來看是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國沒有能力去反抗西方列強的壓迫和殖民。其實更深層次的就是西方現代文明和中國傳統文明之間的較量。很明顯,在這場較量中,中國的傳統文明暫時輸給了西方的現代文明。在晚清時期是新思想,新運動,新文化此起彼伏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時代。有頑固派,有維新派,有保守派,有保皇派,各種思想各種主義在當時傳播,破除了一些老舊的思想和落後的規則,推動時代向現代方向發展。
第三,中國雖然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由於西方思想的傳播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滲透,中國不由得從傳統開始向現代過渡。在時代大背景下中中國無法獨善其身,只能隨著時代的浪潮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
5 # 魚羊史話
清朝做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在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普遍認為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而從1840年開始,晚清也開始了。此時的世界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文明衝擊著世界各處的農業文明。清朝也不例外,並處於首當其衝的位置。今天的我們看來,農業文明無疑是傳統的代表之一,工業文明則是現代化的代名詞。所以在晚清,首先出現的一個過渡是農業向工業的過渡。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工廠煙囪,戰艦大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用了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三百年的路,使得中國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
工業文明的衝擊,勢必會給我們帶來,現代的生產方式。開設通商口岸的同時,我們也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外國的商品衝擊著原本就很脆弱的小農經濟。到了洋務運動是,民族資產階級出現。他們使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開展大機器生產,將商品投入自由市場。這對還處於小農經濟主導商品經濟只做為附庸的中國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經濟是民生之本,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過渡,這是一次傳統向現代化的一次轉變。在之後,資本主義經濟像毛細血孔裡的新鮮血液一樣,潛移默化的改變著這個古老帝國。
經濟發生著現代化變化之後,古老的政治制度也開始鬆動。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和西方相比,我們走的路正好是相反的。西方先思想後政治最後經濟。而我們的現代化卻先是從經濟開始然後才是政治思想。1898年,新世紀的鐘聲就要敲響,政治的第一次變也開始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捲起了火山爆發式的思想爆炸。在上光緒皇帝書中,維新派人士明確提出了,要設議會,立憲法,行立憲。百日維新開始,但短短103天就夭折。但剩下的唯一果實,京師大學堂卻成為了後來思想運動的發起陣地,如此也應該欣慰了戊戌六君子的在天之靈了。政治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無疑是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的任務。觀日本,明治維新後,西方政治制度的確立,日本得以成功的脫亞入歐。而在現代化政治轉型的過程中,晚清這個時間段,基本上是半部政治制度改革史。
晚清基本是向工業,資本主義經濟,民主制度等現代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轉型的開始。所以稱晚清是中國由傳統向現代化過渡的轉折點是正確的。
回覆列表
晚清,為什麼說是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折點?
因為這個時期的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真正開始了大變局。 “一些最敏銳的心靈”進行了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為當時的社會找尋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瞭解林、魏、嚴復、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解維新思想的作用。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內容;探討其影響。 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認識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鴉片戰爭 “瓜分中國” 自然經濟瓦解,工業文明開始傳入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社會風尚也急劇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剪去了髮辮。清朝強迫漢族男子束髮留辮,晚清的進步人士把辮子視為民族的恥辱。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動員群眾剪除髮辮。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釋出法令,要求人們剪辮易服。其次是服飾變化。封建社會,以服飾區分人們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後,千百年來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會廢棄,於是人們的服裝樣式開始多樣化。當時人們對沿襲已久的纏足之俗進行了嚴厲批評,出現了不纏足運動,各種不纏足團體和禁纏足宣傳,遍及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