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96282445031
-
2 # 使用者4190006872720
西藏鹼湖主要分佈在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的藏北高原鹽湖區,主要鹼湖有馬日錯、懂錯、蓬錯等。
鹹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古代海洋的遺蹟;另一種是內陸河流的終點,由於這些湖泊都處於內陸地區,蒸發量比較大,所以河流帶來的礦物質就被濃縮了,所以變成了鹹水湖。鹹水湖裡含有各種鹽類沉積物,是注入湖泊的河流流域內各種鹽類溶解溶解於水體中被帶入湖泊的。
鹽鹼湖的演化過程與構造運動、區域氣候和環境變化都有密切關係。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山脈和裂谷,在這些山脈和裂谷中地勢相對較低的地方形成盆地,隨著進一步構造運動,盆地相對下降,水流匯聚到地勢低窪的區域,就形成湖泊。
湖泊形成初期,受區域溫溼氣候影響,湖泊水源充沛,水域寬闊,水體注入量超過蒸發量,湖水含鹽度較低,這一時期湖內生物繁盛,湖泊周圍植被茂密。隨著區域氣候逐漸變得乾旱,降雨量減少,光照充足,蒸發作用增強。在這種乾旱氣候影響下,湖盆水域開始收縮,此時湖盆仍能接收外緣山系水源的補給,所以湖水含鹽度依然較低。在乾旱氣候持續影響下,湖盆發生了深刻變化,水體蒸發量超過注入量,湖水不斷蒸發、濃縮,導致湖盆萎縮加劇,湖水含鹽度逐漸升高,此時鹽湖初步形成。湖水首先從表層開始變鹹,表層水因蒸發量大而濃縮,密度逐漸增大。由於白天溫度高、蒸發量大,可在表面保持較濃的鹹水。到了晚上,尤其是在冬季夜晚,溫度下降,鹽度高的表層水因密度大而下沉至底部,鹽度低而密度小的水上升至表層,如此天長日久,就形成了上部水體鹹而重,下部水體更鹹、更重的雙層結構。鹽湖水體的垂向迴圈也因此而減弱以至終止,造成底部缺氧。在這種高鹽度環境條件下,大部分生物無法存活,湖中生態以廣鹽性生物,如滷蟲、鹽藻、螺旋藻及嗜鹽細菌等構成的生物系統為主,適應正常鹽度的生物,如珊瑚、苔蘚、大部分腕足類等,全部絕跡。生物死亡後,遺體會下沉到下部高鹽度缺氧水體中,不易被降解,有利於有機質的儲存。
鹽湖發育末期,區域乾旱氣候加劇,外部水源補給遠遠不足,水體蒸發量大大超過注入量,湖水因蒸發濃縮鹽度逐漸增大甚至達到飽和狀態,湖水中的鹽類開始析出,湖泊周圍出現鹽灘。隨著湖水鹽度升高,鹽類按照溶解度從小到大依次析出,在湖泊底部形成同心圓狀的沉積現象,形態與牛眼相似,稱為牛眼構造。經歷了這一系列的演化過程後,鹽湖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