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一帆醫生
-
2 # 我是明醫
大家好!我是中醫師,有著10年臨床經驗。可以祛大腸溼熱的中藥,常見的有以下三味藥:
黃連“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黃連不僅很苦,而且還很寒涼。寒涼可以清熱,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黃連也可以把大腸的熱邪清除乾淨。黃連還可以燥溼。意思是說,黃連可以把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所以,對於祛大腸溼熱,黃連是一味很好的中藥。
黃柏黃柏的作用與黃連相似,也可以治療大腸溼熱引起的痢疾,而且黃柏偏向於祛除肝腎溼熱。黃柏常常與黃連搭配,兩者共同加強清熱祛溼的作用。
白頭翁這裡所說的“白頭翁”,是一味“中藥”(如上圖)。嚴格來說,白頭翁只能清熱解毒,而沒有祛溼的作用,但是它可以止瀉。所以在實際開中藥處方的時候,白頭翁不會單獨使用,它常常與黃連、黃柏等藥物一起搭配,既能祛大腸溼熱,又可以止住因溼熱引起的腹瀉。
需要注意的問題:
1.黃連、黃柏、白頭翁,都是很寒涼的藥物,量大容易損傷脾胃。所以要注意,少量、短期服用,病好了就不要再吃了。
2.平時經常拉肚子,脾胃比較虛弱的,儘量少吃,而且要與益氣健脾的藥搭配著吃。
寫下你想說的,一起分享吧!
-
3 # 藥事健康
大腸溼熱主要是由於溼熱侵襲大腸所致,臨床可見腹痛下痢、裡急後重、大便膿血、暴瀉下注、肛門灼熱或瀉而不爽、糞黃味臭或大便秘結或便溏、腹痛拒按等症狀,多因外感溼熱之邪或飲食不潔等引起。
對於大腸溼熱主要以清熱、解毒、祛溼為治則,可以選用以下一些中藥:
一、白頭翁
白頭翁是毛莨科植物白頭翁的乾燥根,性寒味苦,歸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尤其擅長清大腸溼熱及血之熱毒,是涼血解毒止痢的要藥,適用於熱毒血痢。由於白頭翁苦寒,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虛寒瀉痢者應慎用。不宜長時間使用,以免損傷脾胃。
二、大黃
大黃為峻下藥,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等作用。其透過瀉下通便,能將溼熱之邪匯出體外,加上具有收止瀉痢、退黃通淋的作用,可以治療溼熱痢疾、大便秘結等。需要注意的是大黃瀉下作用很強,易傷正氣,非實證者,不宜妄用;加上其性味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對於孕婦應禁用,對於哺乳期和月經期婦女應慎用,對於老年人也應慎用。
-
4 # 脾胃範兒
什麼中藥可以祛大腸溼熱?有什麼注意事項?
溼邪趨重,多下行,因此就會導致下焦有溼熱,而下焦即包括我們的大腸,腎和膀胱。那麼大腸有溼熱會表現出什麼症狀呢?
因為我們夏季暑熱和溼氣都比較嚴重,溼熱蘊積容易傷及腸胃,而出現腹瀉,這種腹瀉的典型特點就是肚子痛,一痛就想大便,很急迫,而且拉的時候也比較急,大便發黏,不成形,同時肛門周圍火辣辣的,大便十分臭,而且拉完總覺得沒拉乾淨。
通常還會伴有發熱,口渴,小便黃而且短赤,舌苔黃膩舌頭髮紅。針對這種什麼我們應該選用什麼中藥來調理呢?
既然是溼熱導致的,那麼我們首先就需要清熱祛溼,而這裡很適合的就是——葛根芩連丸
這個藥是由葛根,黃芩,黃連還有炙甘草四味藥組成的,方中重用了葛根,辛甘而且寒涼,能夠解表退熱,還可以升脾胃清陽同時止瀉,黃連,黃芩本身就具有清熱燥溼的功效,甘草可以調養胃氣,防止過於苦寒傷了脾胃。
回覆列表
中醫理論中的大腸與現代醫學認識的大腸解剖位置與功能基本類似。
中醫大腸位於腹中,上與小腸於闌門相接,下止於魄門(肛門),又分為“迴腸”、“廣腸”,《醫宗金鑑》中說:“迴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即迴腸之更大也”。“迴腸”基本與現代醫學中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相符、“廣腸”與乙狀結腸、直腸類似。
中醫理論中的大腸的生理功能是:傳導糟粕、大腸主津,與現醫學理論中大腸的生理關係相類似:一、傳導食物中不能吸收的糟粕物質形成大便;二、吸收大便中的水分重新進入血液迴圈。
在中醫臨床應用中,對於慢性腹瀉病很少用大腸溼熱來診斷,一般診為:脾虛溼熱、胃腸溼熱、下焦溼熱等,大腸溼熱常常指類似於“痢疾、急性腹瀉”等急性病證。
大腸溼熱,往往熱大於溼,常表現為腹部疼痛,拉濃便、血便或稀水便,大便腥臭、肛門灼熱等。這時要用苦寒燥溼的中藥(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溼解毒,例如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芍藥湯等。由於苦寒的藥物傷脾胃,用這些藥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長時間使用。
脾虛溼熱、胃腸溼熱,常常表現為:大便不成形、遷延反覆、精神疲倦等,也就是慢性腹瀉,主要原因脾虛不運化水溼。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溼大於熱(熱是由於溼氣鬱結產生,就像同樣的溫度下潮溼的地方往往感覺比干燥的地方更熱或者更冷)。這種情況以健脾化溼、行氣化溼、利水化溼為主,
健脾燥溼,常用炒白朮、蒼朮、乾薑、炮姜等,常於吸收不良、食慾不振時加用;
行氣化溼,常用藿香、陳皮、厚朴,常於腹脹滿、消化不良使用,典型代表“藿香正氣水”;
利水滲溼,常用薏苡仁、茯苓等,常於浮腫口淡、小便不利時使用。
參苓白朮散往往對脾虛洩瀉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