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歲講壇
-
2 # 苦茶庵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篇,包括《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二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所記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掉公,約公元前967年到前453年。其中除《周語》《鄭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餘都是春秋時期各國的史實,記載了當時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全書有七萬餘字,儲存的資料比較豐富,所記史實也比較詳細生動,是我們研究春秋史乃至上古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
過去一般認為《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管明確指出:“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這一看法現在基本上已被否定。《國語》是一部彙編之書,它僅僅反映了春秋時期的八個國家,每一國家所記史事詳略不同,寫法也不相同,不象出自一個人的手筆,很可能是當時各國史官把史事記下來後,有人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潤色而成的。至於最後定稿者是誰,就不得而知了。《國語》的成書年代也已不能確考,大致是在戰國初年,各篇先後有所不同。
《國語》以記言為主,這是它的一個特點。它往往透過些歷史人物的言論、對話和互相駁難的論戰來反映歷史事件,這和《左傳》以記事為主不一樣。比如有記周厲王兇殘暴虐,一意孤行,拒不納諫的“召公諫厲王止謗”(《周語》);有主張君主應該關心民事,憐憫百姓的“裡革論君之過”(《魯語》);有談統治者聚斂財寶和名馬必然遭致敗亡的子常問蓄貨聚馬鬥且論其必亡”(《楚語》);有反映越王勾踐用文種、范蠡之謀,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打敗吳國的“勾踐滅吳”(《越語》)等。這些內容都是透過談話的方式表達出來,說理很充分,人物的性格也很鮮明。但由於《國語》所記各國的歷史,不是自始至終有系統的記載,而是重點記述若干事件,所以不象《左傳》那樣能較全面地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魯語》主要記載臧文仲、裡革、公父文伯的事蹟;《齊語》突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的政績;《晉語》以敘述晉公子重耳的經歷為主;《楚語》著重講靈王、昭王;《吳語》、《越語》則反映吳越之間爭霸的鬥爭。儘管如此,《國語》仍有其寶貴的價值。它填補了《左傳》一些不足的地方,如關於管仲相齊採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越王勾踐滅吳的具體經過,《左傳》記載很簡略,《國語》就作了不少補充。後人把《國語》與《左傳》看作是姊妹篇的著作,兩書互為裡,《左傳》稱為《春秋內傳》,《國語》稱為《春秋外傳》,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國語》在歷史編纂學上是有貢獻的。它首創了國別史這種以國為單位來敘述史事的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稍晚一些的《戰國策》以及後來的《三國志》、《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等書都仿效它的體例,《史記》中的“世家”、《晉書》中的“載記”,也明顯地受到了啟發。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稱其為《國語》家,把它與《尚書》、《春秋》、《左傳》、《史記》、《漢書》並列為“六家”,可見是很重視的。《國語》的不足之處是材料比較零散,遺漏的地方不少不能反映整個時代的全貌。
漢朝以來,不少學者對《國語》作過註釋。三國時吳韋昭的注本是現存的最早注本,它保留了今已亡的東漢鄭眾賈速,三國虞翻、唐固等注本的片斷,很有價值。現存的版本,宋代刻印的有宋天聖明道本和宋公序補音本兩種,這兩種版本正文和注都有一些不同。清黃丕烈有《國語明道本校勘札記》二卷,汪遠孫有《國語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發正》二十一卷、《國語明道本考異》四卷,合稱國語校注三種》,洪亮吉有《國語韋昭註疏》,近人徐元誥有《國語集解》二十一卷,皆可參考。最近的本子是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點本,它是根據《四部備要》排印清代士禮居翻刻明道本為底本,參校了《四部叢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整理出版的,由於廣泛吸收了前入的校勘成果,質量較高。書後附有《國語人名索引》,這是目前通行的最·好版本。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看看《國語》是什麼?
《國語》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們已知的中國最早的一本國別題材的著作。在這本書中記載著周王朝和它的封國:魯國、齊國、楚國、吳國等國家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收錄了上啟公元前990年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公元前493年三晉分家荀瑤被滅這500年間個諸侯國貴族之間的婚聘、宴會、國策辯論等歷史和傳說。
《國語》作者是誰?《國語》又名《左氏外傳》,作者為魯國太史左丘明。近代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在春秋時期有專門記載和講述古今歷史的官員,被稱為盲史官,左丘明就是盲史官中的翹楚,盲史官中的戰鬥機,儒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孔子也當過盲史官,他對同為盲史官的左丘明講述的歷史連連稱讚。
盲史官講述的古今歷史被後代學者收集整理之後編訂成書被叫著《語》,後人根據國家的不同,把《語》又細分為《周語》、《齊語》、《楚語》等,而這些不同的《語》總稱為《國語》。
《國語》的歷史價值《國語》全書21卷,是古典歷史文獻中國別體語言史書的鼻祖,書中記載了西周末期和春秋時候各個諸侯國之間動盪多變的歷史事實,對我們現在考察先秦歷史、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歷史文獻,在中國的歷史著作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