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拜小倫
-
2 # 秦半山
《教師必讀的外國教育名著導讀》是2010年4月1日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經春。本書主要介紹了外國著名教育家的作品等有關內容。
《教師必讀的外國教育名著導讀》以時間為順序,將每本名著的梗概、要點揭示給教師,使教師能窺一斑而知全貌,為進一步選擇、閱讀原著作方向性的引導。
另外,本書明晰的編寫風格將使你“半天閱讀一本名著”的想法變為現實,最終達到教師自我提高的目的。
收入本書的教育名著有: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爾》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斯賓塞的《教育論》、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羅素的《教育與美好生活》、阿蘭的《教育漫談》、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馬卡連柯的《教育詩》、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布魯納的《教育過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論》等17部經典教育名著。
所選的這些教育名著,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高,傳達著較強的科學育人精神,都是經過了時間的錘鍊、實踐的檢驗,並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著作,蘊含著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
其中,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以及把這些觀念應用於教育事業的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說:“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是發展、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即是生活”。那麼從上述兩個命題可推匯出:“教育即生長”。這個意思用教育上的話來說:
①“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教育即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不能把生長看做是朝著一個固定目標進行的運動,而應把生長本身看作是目標。
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教育的價值在於它能否創造繼續不斷的生長慾望,能否供給方法。
③生長的能力,一有賴於自己的可塑性,二依靠別人的幫助。正因為教育即生長,所以,既不要把成人作為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兒童時代,也不要把兒童時代的思想化。用教育的術語來說,教育即生長就是:教育的過程除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
這段話提醒我:實施教育應是時時處處的,教育方法是需要不斷摸索,因地制宜的。這令我受益匪淺。
學習是為了借鑑。然而,縱觀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的底蘊不足,教學能力與新課標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教育界同仁忽視了對教育理論進行深層研究,僅僅停留在“教書匠”的層面上,缺乏成為一位名師的理論素養。因此,要想成長為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就必須多研讀一些教育名家的教育名著,在借鑑中改進、創新、不斷成長與完善,這是成為良師的重要條件之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以最少的時間讀到更多的好書,特別是一些教育經典名著,進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充實自我人生。
-
3 # 歐紹永
讀名著,先去看一下作者那些巨篇,瞭解人物,對他名篇名著審視。若讀蘇聯高爾基的作品,先去拜訪高爾基,一生傑作的名稱,我這個拜訪是去認真瞭解,對出生年齡時代背景等。在很多書上己經簡單的介紹過,看一部小說,掌握作品背景主題後,其次是自己去欣賞如何解決問題,列表畫符,對其章節、過程、生衍,如果前期工作做不好,影響閱讀質量,對問題思維考慮不那麼清晰。讀名著名作品,別把它當作“老虎",就像看一遍散文樣。名著閱讀主要在自己閱讀時加深分析,對背景審時度勢。藝術在於人欣悅,體驗作品情節起伏。拓展開闊聯想,這些現狀,在閱讀中,他敘述順、還是逆,作為閱讀稍有點理解分析,一見到底。
讀書,因人而異,閱讀同樣如此。我們閱讀是根據自己體會去讀,但長篇大論或鉅著,很多人只看關鍵幾步,其它一目十行,管它好壞;這種方法主要在人,他是掌握要令規則,有利於節約時間。另一種是從頭到尾開始閱讀,作記錄和建解,但耗時,不過學習,沒有規定,答案不一,好在目的一樣。
要想閱讀好名著,個人認為;先排好前期準備,作好充分準備。對一個作者,歷史人物背景都不清楚,還想去閱讀欣賞那只是增加閱讀能力,對一些思路未閉塞。有位學生講:"有老師講課,我作業做得又快又好"。我想這個小子在上課時,認真在聽課,用心了。若一篇文章或作業,沒人指導,儘管自己努力,雖開卷有益,總缺乏指引、開導,學讀、讀學、閱讀在內,比較慢。慢並不是不好,要是長久閱讀,長期演練,照可達到一定程度。人,不要怕,以為別人做得好,自己不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此文雖然以久,老掉牙的話,怕難、怕苦、怕累,那事事無成。
閱讀,可以自己掌握。按理來說可預習中心輪廓,層層剝開,一節一節分析,連環勾起。閱讀別人不能告訴你,只要多讀、多練,才有提升,才有體會。
回覆列表
題主的題目描述有些模糊。如果想看教育類名著的話,去看看盧梭的《愛彌兒》。以前的那些歐洲皇室成員都是學習這部書的理念來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