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言止於非語

    在魏惠王執政時期的魏國,也叫做梁國。正因為如此,他後來也稱為梁惠王。他也是古代少有的特別長壽的一國之主,他去世時已82歲,這也是他能夠統治魏國長達五十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魏惠王一生出臺了很多政策。他不僅任用李悝作為魏國的宰相,而且還聽取了他在改革中的很多意見和建議。例如比較出名的一項措施是,“盡地力之教”。是什麼樣的舉措?地力,就是盡土地所能,魏惠王特別獎勵那些努力開墾荒地進行耕種的農民,同時,對於那些能夠提高單位農作物產量的農民,也一一進行獎賞。這項措施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支援。除此之外,他在水利和政治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多項對國家有利的舉措。

    在魏惠王在位前期,國家百姓安居樂業,國力也很鼎盛,有用的人才更是常去拜訪,絡繹不絕。值得一提的是魏武卒這個軍隊的統領——白起。據說,白起得到了魏惠王的信任,魏惠王也是非常珍惜這個人才,在很多方面都支援和幫助他。而白起,也確實沒有讓魏惠王失望過,他一次次出征,幾乎每次都是打了勝仗回來。比如當時國力也是挺強的秦國,差點因為白起帶領的這支魏武卒而被歷史淘汰,更沒有後來一統天下秦國!其他的那些小國,也都戰敗於這支強大的隊伍。

    魏惠王統治前期國家能如此安定,也有功於孟子。魏惠王誠心向孟子請教,也在他那裡受益頗多,對當時的魏國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樣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後來是如何一步步衰落並最終被秦國滅掉的?

    魏惠王統治魏國中後期,出臺了一系列不利於國家發展的措施。隨著魏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不斷強大,野心也就隨之增強,相傳魏惠王為了稱霸中原而提出遷都,由原來定都安邑遷到大梁,這一遷都,魏國從此失去了對秦國發展的控制,為未來魏國的滅亡和秦國的崛起埋下的伏筆。再到後來,魏惠王還任命公叔座作為一國的宰相。這個公叔座頗有遠見,他賞識商鞅,同時他又苦口婆心勸說魏惠王,如果不能任用他,那麼最好儘快處理他,不能留活口,不然只會給魏國帶來不利!而即使公叔座已經奄奄一息,不能久留於人世,他的建議還是沒能得到採納。果不其然,公叔座擔心的那個人還是投靠他國了,商鞅做出了對魏國不利的事情。而魏惠王卻毫不知情。商鞅既在秦國幫助秦孝公改革政策,又誤導他說:“當前魏國形勢這麼好,國力鼎盛,您何不稱王!”這話這中了魏惠王的意,在商鞅的勸說下,魏惠王真的稱王 !甚至還有著顯擺的架勢。

    這下其他諸侯國就容不下他這麼囂張了!紛紛聯合在一起,討伐魏國,魏國可真是吃了不少苦頭。而秦國呢,卻在一旁蓄勢待發呢!後來,又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這兩次大戰,魏國終於倒下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慢慢地開始走向衰落的道路。

    而魏惠王卻不是魏國最後一個諸侯王。即使他因病去世,他還有個兒子魏襄王繼承他的位置。但是魏襄王統治魏國的命運卻沒有魏惠王那麼好了,魏惠王的父親留給他的魏國是一個國力鼎盛的魏國,而魏惠王留給魏襄王的,卻是一個即將滅亡的魏國。至此,魏國也就無能力存留下去了,更不用說一統六國了。

  • 2 # 冬子孤寒

    很強大,三國分晉,魏國差不多得到晉衣缽,又是最早變法改革的國家,而且人才濟濟,商鞅,孫臏等等,魏惠王是個長壽的君主,活到82歲,執政幾十年,直到馬陵之戰被齊國消滅幾十萬主力軍,開始由剩轉衰。

  • 3 # 切磋琢磨5

    戰國初期魏國確實強大,強大到他枉自尊大,他的父親、爺爺稱侯,他稱王,結果樹大招風,招致群起而攻之;強大到妄自菲薄,忘記了他爺爺,父親制定的三晉聯盟,一致對外的戰略方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恰到好處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