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語有云
-
2 # 隨雨飄渺
這是戴高樂堅持發展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也是總結了二戰中法國慘敗原因,求人不如求自己,解決問題首先要靠自已。
美國以馬歇爾計劃援助之計,成為北約的領導者自居,對歐洲人的事務橫加指責干涉,什麼都要聽美國的調兵遣將,這也包括法華人,出於民族尊嚴性,也為獨立自主維護身利益出發,堅持法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必須獨立完整,與美國分歧太大,不想當美國的附庸者,堅持歐洲人的事務,歐洲人自己管理,美國只是平等的夥伴關係,不是來指手畫腳的。
戴高樂決定退出北約,獨立構建法國自己的國防政策與外交靈活性。這為歐洲人樹立了榜樣。
使法國能單獨的成為受尊敬的國際大國。法國在與德國問題上努力化解了,兩個國家的三次戰爭中帶來的世仇,成為歐洲大陸上用平等互利的原則,消除了對抗,與互相制衡,擺脫了互為敵對勢力的源頭,使德法兩國以經濟互相螎合對方,發起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使兩國更為緊密聯絡到一起,這對我們國家均有借鑑的意義。
後來歐洲各國都堅持自主性後,美國也為戰略性需要,准許法國自己擁有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法華人單獨也抗衡不了蘇聯的軍事壓力。因此法國又重返北約框架內。
-
3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那應該是在戴高樂時期吧。那個時候的法蘭西人覺得,歐洲的事務應該由歐洲人來管,美國作為之前的一個邊緣國家,根本沒有資格來管歐洲的事情!戴高樂也做了很多小動作,希望把歐洲其他國家也帶動起來,但是沒成功,他就宣佈退出北約了。在退出期間,法國做了很多外交工作,跟蘇聯這些國家也有交流。
但是法國退出後,他們發現他們在歐洲的話語權降低了,歐洲的很多事情,他們沒法參與,開始被徹底的邊緣化,所以先是搞什麼北約觀察國,然後就又重新加入北約了。所以美華人才會私底下把法華人叫做戴高樂雜種,就是因為這幫傢伙經常背信棄義,而且厚顏無恥。
-
4 # 昭楊
1963年戴高樂的言論,他認為美帝國主義主導歐洲是大麻煩
第一個事件可以被稱為法國“戴高樂主義”獨立自主外交的代表性事件,而第二個事件則是薩科齊政府對戴高樂主義的放棄,改為大西洋主義(即法國更多和西方盟友特別是美國合作)。
60年代法國為何要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呢?首先是法國已經是不是1945年滿目瘡痍的法國,1949-1969年法國經濟增長率高達4.7%,在歐洲僅次於西德,反超了英國。同時,政治上,國際上法國實現了非殖民化,主動或被迫地放棄了越南和非洲等殖民地,同時政治上透過修憲建立第五共和國,內政等到了穩定。總而言之,法國有了對美國說不的資本。
不過,當時法國國際局勢相當不利,政治和軍事領域,歐洲被一分為二,受到蘇聯和美國的強有力的控制。法國希望在兩強中贏得獨立。經濟上,法國和德國透過歐共體實現了聯合,取得一定進展。
另一個歐洲大國英國在北約事務以及核武器領導權問題上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提出所有北約核武均由美國統一指揮,美國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各成員國不必發展核武器。
戴高樂從兩次世界大戰教訓(美國分別於1917年和1941年底參戰,此時法國已經交戰多年)以及國際局勢出發,認為法國軍事特別是核武器指揮權必須掌握在法國自己手中,於是從1959年開始就將法國海空軍從北約統一指揮中獨立出來。1966年宣佈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獨立發展和指揮核武器,並且驅逐所有駐法美軍。今天北約總部就是那個時候從法國巴黎南郊的楓丹白露遷往布魯塞爾的。可以說,戴高樂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讓法國重新找回了獨立大國地位,也打破了美國獨霸西方陣營的格局,意義深遠。
2009年,薩科齊宣佈重新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其實也有先決條件。就是美國不得阻撓歐洲防務獨立,歐洲防務一體化要取得進展,同時法國在北約系統中必須獲得相當地位。也就是說,法國用加入北約換取美國對歐洲獨立防務的支援。所以這次重新加入北約還是為了鞏固法國大國地位,只不過是採取和美國合作而非對抗的手段。
-
5 # 英武
法國戴高樂時代“退群”,實在是不想當美國的附庸品!
1.戴高樂時代的法國,是一個有獨立性格的浪漫國家,甚至認為“北約跟著美國沒有好下場”,現在看來,實在難能可貴!
2.對於當年戴高樂退群之後的遭遇,很多國家嘴上不說,其實心裡都在嘀咕:雖然那段時間,法國在北約國家的朋友圈裡面地位(話語權降低)了,但是不得不承認:就現在看來,為重新加入北約之前,法國是一個非常特別而有美麗的國家,堅持自己的獨立外交、軍事、政治活動,尤其是剛剛重新加入北約時期的Phantom系列,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其構建的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直到現在法國還在使用,意義非凡!
3.薩科齊時代,法國又返回了北約,但是與美國協調後,保持了歐洲獨立的國防防務!法國,也從此開始了緊隨美國步伐的時代!而另一個一直是美國的跟班——因為不想承擔責任,結果現在處於“半脫狀態”。
-
6 # 兵鋒5
東歐國家削尖腦袋往北約進,但是法國當年為什麼要退出北約?第一任北約秘書長說過,北約最初的作用就是請美華人當家作主,阻止蘇聯人壓制二戰後的德華人。但是對於當時的法國來說,心情非常複雜。
首先法國也是二戰前的列強之一,但是二戰表現不佳,由於戴高樂的原因,最後依然以戰勝國的地位取得勝利。但是二戰期間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還有波茨坦會議都是圍繞著美蘇英三巨頭,根本就沒有法國什麼事兒。
雖然法國以第四大國自稱,但是和加拿大這些北約創始國一樣,沒有什麼話語權。所以,法國不甘心屈居人下,勢必要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在1952年,北約總部從英國倫敦搬到了法國巴黎,此時法國以為地位會提升,但是在美國心理,並沒有把法國看作是大國或者是強國。北約的決策權都是英美來決定,這讓法國很鬱悶,當時的法國七年時間換了13個政府,國家也是混亂不堪。
直到1959年,那個猛人又回來了,也就是拯救法蘭西的戴高樂。上臺之後就提出口號,要建立一個偉大而且獨立不受支配的法蘭西共和國。戴高樂很看不慣英美的做法,所以一直和美國不和,美國也是不待見法國,而且在核問題上首先援助英國,還對法國給予核限制。
戴高樂認為法國在歷史上是輝煌的,如今也不能被其他國家所左右。而且,戴高樂在北約很多提議都被英美拒絕,這讓戴高樂很惱火,心想你美國難道忘了,當年法華人出錢又出力幫你打敗英國,要不然你能獨立嗎?
隨後,直接宣佈美國不準在法國部署導彈,還驅逐了美國200多架轟炸機以及部隊。同一年,法國原子彈試爆成功,成為美蘇英之後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試爆後法國拒絕加入北約防空一體化,法國先後又撤回地中海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拒絕所有北約的軍事演習。
在1966年,戴高樂正式宣佈,法國政府需要單獨控制法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以及部隊,法國也不需要任何國家保護,法國將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體系,並要求所有北約基地撤離法國。
從這以後到現在,法國的經濟、軍事領域都是相對獨立自主的,而且美駐軍再也沒有踏入過法國領土,北約總部也從巴黎遷到比利時,從此法國只作為北約的空殼成員,從1966年一直到2009年。那法國為什麼全面迴歸北約呢?
首先,法國一直想尋求建立歐洲自己的軍事體系,但是英國、德國一直受限於美國。法國的體量還不足以和美國抗衡,所以法國也是沒辦法,而且美國一直在拉攏法國迴歸北約。
很顯然,這時候主動權已經在法國這裡,蘇聯解體後東歐劇變,北約成員越來越多。這時候法國要是重歸北約利大於弊,而且法國已經是核大國的地位明顯提升。
法國在重返北提出了一系列條件,包括軍事獨立不受任何影響,保持核力量,保留是否參與北約軍事決定權,還有法國要有兩個北約指揮司令成員。經過多次會議後,美國最後照單全收,因為法國軍工領域非常強大,而且獨立自主,美國不能忽視他的存在。
也就是說法國此次回來是美國請的,而不是當年看英美臉色的。在2009年,法國正式重返北約,所以,法國是二戰後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裡相對自主的。
在和美國幾十年的博弈中,法國沒有失去自我,畢竟法國的綜合體量來說,做到今天也非常不容易,可以說戴高樂功不可沒。如今法國馬上要大選,候選人提議要再次退出北約,而且要建立歐洲聯軍來減少美國的牽制。
-
7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法國上世紀主動退出北約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明面上的原因,另一個則是不能說出口的國家利益訴求!
法國上世紀退出北約,明面上的理由是,法國不願做美國的跟班,法國要求成為美國的平等合作伙伴,而美國婉拒了法國的要求,因此法國憤而退出了北約!
法國上世紀退出北約的實際原因是,法美兩國發生利益衝突。
當時的法國,還擁有面積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法國,擁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海外市場。這個規模龐大的海外市場,將會為法國法郎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當時的美國,為了夯實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是無法容忍法郎與美元產生競爭的!為此,美國要求法國放棄阿爾及利亞丶越南丶寮國丶高棉等海外殖民地,讓這些國家獨立!
一旦法國喪失海外殖民地,也就意味著法國法郎喪失了巨大的市場份額,法國的利益將會嚴重受損。如此一來,美法爭端不可避免!由於法國無力與美國開戰,因此只好憤而退出北約,以示對美國的不滿!
法國退出北約43年以後,之所以要重新加入北約,其原因有三個:
1,美國已成為世界唯一的霸主,法國在國際舞臺上已經沒有多大的選擇空間了。因此,法國只好選擇迴歸美國陣營,迴歸北約!
2,法國已經致力於歐洲的統一大業。法國迴歸北約,對法國推進歐洲統一的工作,有益無害!
3,北約東擴有利於歐盟東擴。歐盟東擴也就意味著,未來統一的歐盟,將會更為遼闊,更為富饒。因此,法國必須迴歸北約,去推動北約東擴,去為未來的大歐洲開疆拓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無論是法國當年退出北約,還是法國退出北約43年以後,再加入北約,說穿了都是法國的利益訴求使然!
回覆列表
法國退出北約發生在戴高樂時期,戴高樂的民族意識非常強,不願意受美國擺佈,希望確立法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所以退出了北約。
阿富汗戰爭後,世界局勢發生了變化,歐洲體系化程序並不理想,德國成為歐盟老大,法國地位弱化,加上俄羅斯的現實威脅,使得法國不得不在尋求報團取暖,在薩科齊執政時期,重新加入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