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要古代已婚婦女髮髻,就要未出閣少女的,寫小說要用。
21
回覆列表
  • 1 # 鍛彰趣義

    《禮記·內則》裡面寫道:“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也就是說沒有行過冠禮和笄禮的男孩、女孩,都是留劉海,梳總角,也就是頭髮捲成兩卷,像頭上長了兩個角一樣。未行笄禮就是未成年。

    成年而未出閣的少女,最初是將頂發用笄固定住,後面的頭髮或披散或梳成小辮,並不將頭髮整個盤起來梳成髻的。婚配後梳髮髻,那髮型就很多了。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誕生了若干種未出閣少女也可以梳的髮髻。

    垂鬟分肖髻,就是將頭髮梳成兩股,在頭頂結成鬟,由它自然垂落。

    雙平髻就是總角的進化版,就是將頭髮分成兩股,各結成一個環,垂掛在頭的兩側。

    飛仙髻,就是將頭髮結高鬟於兩側,整個人看起來很有氣質,傳說是仙女會梳的髮型,也常常用於未出閣的少女。

    總而言之都是總角(或叫丫髻,也叫雙髻丫、雙角髻、雙童髻)的變形。

    在明朝閨閣少女受到的管教非常嚴格,小時候梳三小髻,要上繡樓就改梳雙髻並插笄,並在髮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從此不再與外人接觸。

  • 2 # 楊早講史

    【一句話答案】未出閣的少女,要是連嫁的人都沒確定……一般不梳髮髻。

    首先這個問題有點問題,“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許嫁於人,以系他族,故曰髻。”所以說未出閣少女梳什麼髮髻的問法有點不準確,雖未出閣但至少也是“許嫁”的程度才能梳髮髻。

    髻從秦代就開始在貴族婦女中流行,還有鬟和鬢,鬟是如環狀的髮型,髻是實心髮結,鬟是空心的,多雙鬟,常常與髻一起梳。鬢是作為搭配,垂在耳前的部分。

    初唐時有云髻、驚鵠髻、反綰髻、單螺髻、雙螺髻、雙環望仙髻;盛唐時有半翻髻、兩鬢抱面、三角髻、丫髻、寶髻、高髻、烏蠻髻、回鶻髻、插梳;晚唐時又出現了拋家髻、墮馬髻、拔從髻。

    可以看出髻的時代流行與時世狀況和興衰有重要關係,比如晚唐的衰頹之氣與“拋家髻”和“墮馬髻”。又與女子心境相關,花間詞中對女子心境與所梳髮髻之間的關係描寫就很多,溫庭筠:“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韋莊:“眉眼細,鬢雲垂。”

    (驚鵠髻,狀如飛鳥,仙氣十足)

    (單螺髻原是佛頂髻,後流行開來)

    其他髮型大家按圖索驥吧~

  • 3 # 煮酒君

    頭部在中國古代有“人之元”的說法,華人認為人首是全身最高位置,而頭髮高居人首之上,可以稱作“元之元”,《孝經》中更有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見頭髮作為人體外形的重要特徵,它不僅僅是人體的附屬物,而是已經發展成一種民俗心理,在歷史的長河中,歷朝歷代的髮型也在不斷髮展變化,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1958年出土的大汶口象牙梳)

    在茹毛飲血的舊石器時代,人們過著簡單原始的穴居生活,當時沒有發Octavia利的器具,所以無論男女都留著長髮,任其自然生長,並沒有所謂的髮型,但出於生活和勞動的方便,人們會把長長的頭髮用石頭砸斷或整短。到了新石器時代,為了方便勞動,人們開始學會梳理頭髮,將披髮改成了挽髻。從山東大漢口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梳髮工具,可以證實這一點。

    夏商周三代,隨著人類社會水平的發展和提升,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冠服制度,人們使用青銅和玉做的禮器,穿絲綢的衣裳,梳髮的髮型也有樂多種樣式,開始使用玉、石、銅、貝殼等作為裝飾。而商代的髮型和髮飾也有了更多的考證,具有標誌性的人物就是婦好,從婦好墓中出土的幾件玉人,可以看出那時候已有椎髻、額箍、髻箍、雙髻等多種髮型。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社會思潮趨於活躍,衣冠服飾更是呈現出多樣化,此時民間女子多梳雙辮,而貴婦已經開始戴假髻、笄。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各類髮型及服式日趨講究,從出土的大量秦始皇兵馬俑中,可以看出當時男士士兵的髮髻有圓髻、扁髻,以及梳理出的各種波浪形、螺旋形、篦形等狀。秦漢時期的神仙崇拜思想對髮型髮飾的影響深遠,秦始皇好神仙,當時已有反應神仙思想的髮髻,漢代普遍追求長生,崇拜西王母,所以漢代的髮式也和西王母有關。當時流行的九寰髻、十二寰髻,都屬寰髻類,把頭髮束梳成多個環,是當時少女們流行的髮式。

    唐代可說是女子髮型最豐富多樣的時代,唐代婦女的髮髻既繼承了前代的高髻、靈蛇髻、桓髻、雲髻等之外,也創制出了不少新的髮髻樣式,醉髻、蟬翼、蓮花、慵妝、玉環等新樣式層出不窮,當時人以頭髮濃密,髮髻高聳為美。據說現在日本傳統的女子髮式,就是學自唐代髮式的一種。

    從宋到明,人們注重禮教,思想漸趨保守,髮式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宋代的女子重視行笄禮,把少女的髮型改為髮髻,作為成人的標誌。宋代婦女的髮式主要繼承晚唐五代的遺風,以高髻為尚,當時婦女為了加高發髻,往往在自己的頭髮中摻入假髮。明代從中晚期開始,婦女的髮髻樣式也開始由扁圓趨向長圓,為了節省時間和經歷,假髻在當時也很流行,成為當時婦女變換髮式的主要手段。

    到了清代,髮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滿族的女子普遍梳“旗頭”,是一種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髮式,主要有一字頭、大拉翅等髮型。而清朝時的漢族女子,由於“男從女不從”的特赦令,也使得當時的漢族的髮式得以儲存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誇哥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