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寸長一寸強,長槍槍法靈活,被稱為冷兵器之王,理應對大部分更短的兵器有剋制作用。
4
回覆列表
  • 1 # 人渣嘯西風

    中國武諺說:槍為百兵之王,劍為百兵之君,棍為百兵之祖,刀為百兵之膽。這幾句的意思就是,槍是兵器中的王者,劍是兵器中的君子,棍是最早出現的兵器是所有兵器技法的祖先,刀是所有兵器裡最勇猛絕倫一往無前的,刀法更注重的就是膽氣。但是長槍既然被稱為百兵之王,這也不是現代人以訛傳訛。明代著名武學著作《手臂錄》就有記載:“槍乃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為什麼說長槍是百兵之王,就是因為近戰冷兵器中在同長度的武器裡,長槍重量最輕,輕就代表著出手速度最快。可能有些人人覺得長槍一點都不輕,但實際上傳統長槍是很輕的。明代程衝斗的《長槍法選》有記載:

    鐵槍頭惟用點子樣為最,又名柳葉槍,必要小釘釘入竿內。古云“槍頭不過兩”

    槍頭不過兩這個說法,在很多的古籍中都有記載。比如清代包世臣的 《齊民四術》 卷十·兵二:

    凡槍刃宜利,有脊闊徑寸而上下殺之,長不過二寸,重不過一兩。

    槍頭不過兩的記載還有很多古籍都有提到,可以確定是流傳很久也流傳很廣的一個說法了。所以長槍並不重,相反,長槍是很輕的。

    但是在同重量的武器中長槍又是最長的,長這就代表攻擊距離更遠,在長槍能打到對方的距離上對方只能勉強防守難以還擊,因為根本夠不到拿長槍的人。俗話說砍傷捅死,刺擊在戰場上一向都是比劈砍更為致命的,所以從近戰冷兵器的角度來說,長槍就是百兵之王。

    但是再好的兵器也要看誰用,很多人都愛拿倭寇說事,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確實有記載:

    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但這實際上是訓練程度差距過大,明代軍戶地位低,明中後期軍戶一年也難以訓練幾次,看到對手立刻轉身就跑已經是慣例。如果看到對手就害怕,根本不敢出手,那麼別說拿長槍了,拿火槍也沒用。有些人吹狼筅才是克敵制勝的武器,其實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裡也有記載:

    以牌盾蔽其前,以長鎗夾其左右,舉動疾齊,必須釵、鈀、大力接冀。然筅御而不能殺,非有諸色利器相資,鮮克有濟。兵中所以必於用此者,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風雨之勢,則此器為重贅之物矣。

    之所以用狼筅是因為新兵看到敵人就害怕,所以拿狼筅遮蔽視線,看不到對手就不害怕了,不會轉身就跑而已,真正精兵,根本不需要這個東西。盾牌和長槍才是主戰武器。所以在戚繼光重新招新兵訓練,練好配合以後,抗倭戰績基本都是以少勝多,擊潰倭寇數千,斬首數百,己方死傷只有個位數。

    當然,所有兵器都有自身侷限,長槍並不適合轉身不便的狹窄地形以及室內地形,所以才有其他兵器的發揮空間。但是在絕大多數環境下,只要使用的人不是太廢物,長槍無論是單挑還是叢集作戰,都是非常厲害的,別的單一兵器根本無法與長槍對抗

  • 2 # 舞風徽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結合邀請問得長槍是否靈活擅長攻擊, 看了上面兩位答主的回覆,覺得實在是可以補充兩點。 上圖是搜尋到的長槍圖片 我們能看到 槍的組合大約就幾個必要的,首先是槍身結實,輕盈 ,為了能夠方便武術搏鬥 ,古代人發現,鐵太重,不夠靈活,(當時金屬沒有合金)鐵質杆子無法做到有彈力,很多武術需要的力道傳送很不方便,所以其實古代的槍 ,是一種零件複雜的符合結構。淘寶裡面搜尋的一張圖片 可以看到木棍工藝複雜 ,在古代軍隊中使用廣泛的槍桿叫做“積竹木柲”。積竹木柲是一種複合材料槍桿,多以牛筋木為芯,包裹竹片,然後緊緊纏繞一層藤條和絲線,最後塗上生漆,使其緊密結合。製成之後,槍桿彈性極好,不易形變,表面硬度大,刀砍斧剁難以破壞 而且不變形 不輕不重手感很棒。

    槍頭部分便不再贅述。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武術槍,其實槍頭樣式為稜形,脊高,能有效達到阻攔對方兵器推入的作用,保持雙方距離。

    我們有這兩個補充之後我們就可以看看古代真實的格鬥槍法啦

    https://m.toutiaoimg.cn/group/6574308126185488900/?iid=52977264574&app=news_article×tamp=1544508207&group_id=6574308126185488900 @霹靂道友會 的影片 動漫真實表現了槍法的樣子

    中國的傳統槍法中應對短兵的方法各異,最著名的楊家槍,楊家槍最重視快速穿刺,在面對短兵採用虛實相應,出招銳不可當,招上連刺,回撤如疾風。

    少林槍法在棍法上發展而來,在單純的槍刺中加入大量棍法,面對短兵採用槍棍聯合使用,貼身搏鬥,轉換距離奇招不斷,尤其重視創造性的崩彈攔截。

    明清集合各家長處的吳家槍,創造性的在長槍不適合面對短兵的問題上提倡長槍重在結合步伐,不言步伐不言槍。槍出去,步子跟上,只有跟上了,槍才不會死了,才有用。提出“足不可松,其妙在活,退則以長制短 進則以短制長”分類十五種步伐列入槍法規範。

    提主如果想要更多瞭解 ,可以檢視槍法大成,《手臂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香甘薯的栽培技術要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