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SCOBOBO

    先秦儒家把戰爭作為關係人民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來看待,認為文、武之道不可偏廢。在他們看來,戰爭的目的性服從於戰爭的正義性,戰爭目的或動機的正義性是戰爭正義性的前提,而戰爭的正義性又取決於戰爭的過程是否保民、恤民,保民恤民的仁義思想則源自儒家厚生利用、無傷為仁的深厚生命精神。保民恤民、厚生利用的原則就必須反對戰爭,好戰必亡,忘戰必危,而即使而“止戈為武”、“以戰止戰”是必要的,那麼它也必須最大限度地不傷及無辜,不破壞民生。先秦儒家“敵國不相徵”觀點乃認為平等的國家之間,一方縱然有徵討另一方的道義理由,但它也沒有發起征討的權利,而必須由超越國家形態和國家利益的更高組織付諸實施;但是,先秦儒家並不以為“敵國不相徵”可以成為對內持續暴政且拒絕外國正義性干涉的絕對理由。為抵禦外侮和保障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先秦儒家以為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戰備,加強對國民的戰事訓練,以低傷亡、低代價贏得“救無辜,伐有罪”之戰爭。

    先秦儒家思想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特徵:

    孔子對於中國政治思想的貢獻在於,他系統整理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1、重視傳統、注重繼承,儒家一貫主張“祖述先舜 憲章文武”,欣賞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整理六經也是為提倡古道。後來,孟子則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稱堯舜”

    2、政治和倫理結合,對儒家來說,政治是倫理的擴大,倫理 是政治的基礎。他們認為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名份制則是儒家倫理的理論基礎。即“君君臣臣子子”,要按照禮的關係擺正君臣關係維護這種關係要靠內心的自覺性,即思孝梯。

    3、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德治,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強調為政以德。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對德政可能產生的良好效果的總的描述。孔子還主張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認為應該用道德和禮教來管理群眾,認為理想的政治是免刑。孟子繼續了這個傳統,主張“省刑罰”,提倡以禮化為主,強調道德禮教在穩定社會次序方面的重要性。而德治的主體是統治者,統治者自身必須加強道德修養才能正人。

    4、重人治:君民同樂的太平治世,一直是先秦儒家篤信渴求的烏托邦以及性善的理論基礎,注重對人進行利導的禮治而不是對人實施純粹強制的法治成為一種必然。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社會組織形式可以歸納為“內仁外亂”。孟子認為行仁政首先要重民,“民為邦本”繼承並發展先賢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觀念

    5、和貴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道德觀念,最早由孔子提出,核心是“致中和”,這正是對“中庸”思想的發展,要求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都要適度,達到“中的狀態,事物總體才能和諧,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6、在天與人的關係上重於人事,虛於天命。

    二、倫理特徵

    儒家的基本範疇是仁和禮,仁是思想的核心。仁,其本意就是人與人之間和睦、親密的關係,故儒家講尊賢也講親親。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愛人”就意味著不僅要求仁者愛人,而且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道德要求:“恭,寬,信,敏,德”這五者之中孔子比較重視信,他認為“信”是一個很重要的規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還認為能做到仁的人其性格具有剛、毅、木、訥的特點,也主張“”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等等。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其“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並以人性論、良知論作為仁政說的人性論基礎。性善論是他學說的核心。禮則是仁這一內在品質修養要求的外化,即一種外在他律性的規範和典章制度,孔子的“禮”卻是積澱在仁中的孔子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認為克己復禮是最能直接實現仁的。即“克己復禮為仁”。只有按照“仁”的要求來約束自己,才能做到“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是主觀道德修養,禮是客觀制度規範。仁是內心自覺,禮是外在控制,構成了“內仁外禮”的整合關係。

    三、經濟特徵

    在頗具倫理特色的中國思想史上,利義問題一直是一個問題。從先秦到西漢初似乎只講重義輕利,沒有把義利絕對對立起來,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因為君子和小人是對立的,後人便以為孔子說的義利也是對立的。但孔子也說過“義以生利”說明他並非將義利絕對對立起來的。對義利只有厚薄先後之別,“君子篤於義而薄於利”。另外,先秦儒傢俱有明顯的財富觀點,在儒家來講,認為人民的貧富與國家的治亂安危有很大的關係。孔子把民眾的富貧看作是關係到五朝存之的重要原因。孟子則提出了“恆產”說。但同時他們都提倡對財富慾望加以強制,要重義輕利。孟子更是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慾”。

    四、教育特徵

    孔子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他創辦私學,使學移民間,開創了平民能夠接受教育的新時代。先秦儒家除了學禮、義、信等知識外,還考察為政治國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另外還重視“學知知之”和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上,孔子要求弟子應具有求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五、文化特徵

    中國文化中普通存在著“和合”觀念,和而不同,兼收幷蓄乃大。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太陽對月球的萬有引力大於地球對月球的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