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境,春秋初屬鮮虞國,稱鄗。晉滅鮮虞後,屬晉國。
戰國初,韓、趙、魏三卿分晉,歸為趙有。
西漢初,置房子縣(戰國初屬中山國,後歸魏。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恆山郡為恆山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此後至西漢末,或為郡,或為國(諸侯的封地稱國),均轄房子縣鄗縣。王莽稱帝后,改鄗為禾成亭。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鄗縣為高邑縣,並廢柏鄉侯國入高邑。高邑、房子二縣均隸屬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併入中山國,中山國轄高邑、房子二縣。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復置常山郡,高邑、房子隸屬常山郡。
三國魏時,房子、高邑二縣屬常山郡,郡治在房子縣。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常山郡為趙國,仍治房子縣,高邑、房子隸屬之。
晉,秦始元年(公元265年),高邑、房子仍屬趙國,治所在房子縣。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改趙國為趙郡,高邑,房子屬之。
南北朝時的北魏初,趙郡治徙平棘縣(治今趙縣城南三里處),房子、高邑仍屬之。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高邑縣治於房子縣東北7.5公里處,是年,房子縣省入高邑縣,隸屬趙郡。
隋代初,高邑隸屬趙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改為趙州,轄高邑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高邑縣又置房子縣(治所在今臨城縣西南5公里處)。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縣置柏鄉縣、贊皇縣、高邑縣,屬趙州。大業三年(公元627年)改趙州為趙郡,高邑縣屬趙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趙郡為趙州,轄高邑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高邑縣隸屬欒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根據山河形勢分天下為十道,欒州又改為趙州,隸屑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罷趙州為趙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罷郡復為州,其間均轄高邑縣,
五代,高邑縣隸屬趙州。
宋代初,高邑屬趙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唐道為路,分全國十五路,趙州屬河北路,轄高邑。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省柏鄉、贊皇二縣入高邑,改為柏鄉鎮、贊皇鎮。六年(公元1073年)分河北路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趙州屬河北西路,轄高邑。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柏鄉、贊皇從高邑劃出,在原治恢復柏鄉縣、贊皇縣,三縣均屆趙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趙州為慶源府,高邑屬慶源府。
高邑縣境,春秋初屬鮮虞國,稱鄗。晉滅鮮虞後,屬晉國。
戰國初,韓、趙、魏三卿分晉,歸為趙有。
西漢初,置房子縣(戰國初屬中山國,後歸魏。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恆山郡為恆山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此後至西漢末,或為郡,或為國(諸侯的封地稱國),均轄房子縣鄗縣。王莽稱帝后,改鄗為禾成亭。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鄗縣為高邑縣,並廢柏鄉侯國入高邑。高邑、房子二縣均隸屬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併入中山國,中山國轄高邑、房子二縣。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復置常山郡,高邑、房子隸屬常山郡。
三國魏時,房子、高邑二縣屬常山郡,郡治在房子縣。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常山郡為趙國,仍治房子縣,高邑、房子隸屬之。
晉,秦始元年(公元265年),高邑、房子仍屬趙國,治所在房子縣。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改趙國為趙郡,高邑,房子屬之。
南北朝時的北魏初,趙郡治徙平棘縣(治今趙縣城南三里處),房子、高邑仍屬之。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高邑縣治於房子縣東北7.5公里處,是年,房子縣省入高邑縣,隸屬趙郡。
隋代初,高邑隸屬趙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改為趙州,轄高邑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高邑縣又置房子縣(治所在今臨城縣西南5公里處)。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縣置柏鄉縣、贊皇縣、高邑縣,屬趙州。大業三年(公元627年)改趙州為趙郡,高邑縣屬趙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趙郡為趙州,轄高邑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高邑縣隸屬欒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根據山河形勢分天下為十道,欒州又改為趙州,隸屑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罷趙州為趙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罷郡復為州,其間均轄高邑縣,
五代,高邑縣隸屬趙州。
宋代初,高邑屬趙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唐道為路,分全國十五路,趙州屬河北路,轄高邑。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省柏鄉、贊皇二縣入高邑,改為柏鄉鎮、贊皇鎮。六年(公元1073年)分河北路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趙州屬河北西路,轄高邑。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柏鄉、贊皇從高邑劃出,在原治恢復柏鄉縣、贊皇縣,三縣均屆趙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趙州為慶源府,高邑屬慶源府。